高考议论文“有用与无用”素材集锦:从经典到现实,让论证更有深度与广度 告别素材匮乏,名师教你挖掘“有用无用”背后的思辨力量)

同学们,在准备议论文写作时,你是否曾为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而苦恼?尤其是面对“有用与无用”这类充满思辨色彩的命题,如何选取既典型又有说服力的素材,往往是决定文章高下的关键,很多同学容易陷入“非黑即白”的误区,将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绝对对立,作为你的家教辅导老师,我将为你系统梳理和创作一系列关于“有用与无用”的议论文素材,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科技,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发展,帮助你打开思路,让你的论证既有文化底蕴,又不失时代气息,真正写出“有料、有理、有情、有思”的好文章。
“有用”之辩:何为真有用?何为急用?
“有用”是一个相对概念,它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异,在议论文中,探讨“有用”的内涵与外延,能极大提升文章的思辨性。
素材积累与解读:
-
《庄子》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”
- 素材原文/故事: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,惠子曰:“吾非子,固不知子矣;我知濠上鱼乐之全矣。”庄子曰:“我知濠上鱼乐之全矣。”惠子曰:“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。”庄子曰:“请循其本,子曰‘汝安知鱼乐’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” 后又言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,一棵大树,因为“无用”(不中用做栋梁),反而得以尽其天年,逍遥自在,反之,那些“有用”的树,往往被砍伐殆尽。
- 立意角度: “有用”的标准往往是功利性的、短视的。“无用”之用,在于其超越功利的价值,如精神滋养、人格塑造、长远发展等,看似“无用”的古诗词、历史知识,却能涵养心性、提升格局。
- 适用话题: 真正的价值、教育的本质、功利与超脱、长远眼光等。
-
“屠龙之技”的警示
- 素材原文/故事: 《庄子·列御寇》中,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,单千金之家,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。
- 立意角度: 有用之学必须立足于现实需求,脱离实际的“屠龙之技”纵然高妙,也毫无价值,这提醒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关注社会需求,学以致用。
- 适用话题: 学以致用、理论与实践、需求与供给、实用主义等。
-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的“有用”追求
- 素材概述: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,最初并不被一些人理解,甚至被认为是“异想天开”,但他以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为己任,数十年如一日,攻坚克难,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,解决了数亿人的粮食问题,其“有用”价值不言而喻。
- 立意角度: 真正的“有用”是服务人民、贡献社会的,个人的理想与奋斗,只有融入到时代洪流中,才能最大化其“有用”性。
- 适用话题: 家国情怀、科学精神、坚持与奉献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。
“无用”之思:表面的无用,是否真的无用?
很多时候,被贴上“无用”标签的事物,可能因其价值不易被察觉或短期无法变现而被忽视,深入挖掘“无用”背后的价值,是文章出彩的关键。
素材积累与解读:
-
“梵高与向日葵”:生前潦倒,死后不朽
- 素材概述: 文森特·梵高在世时,其画作不被主流艺术界认可,生活贫困潦倒,甚至被认为是“疯子”和“无用的”,他的《向日葵》等作品,在当时无人问津,在他死后,其画作却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瑰宝,价值连城,影响了无数后人。
- 立意角度: 价值的评判具有滞后性和主观性。“无用”可能是时代的偏见或认知的局限,真正的艺术和创造,其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,它们能超越时代,启迪心灵。
- 适用话题: 价值判断、时代与经典、艺术的价值、坚持自我、不被理解的努力等。
-
基础科学研究: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”的当代诠释
- 素材概述: 很多重大的科技突破,都源于最初看似“无用”的基础科学研究,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在提出时并未有明确的应用场景,但它是现代物理学(如核能、GPS)的基石,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,最初也纯粹是科学探索,却直接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革命。
- 立意角度: 基础研究是应用技术的“源头活水”,其“无用”恰恰是其最大的“有用”——它为人类认知世界、改造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,缺乏对“无用”基础研究的投入,长远来看会阻碍社会发展。
- 适用话题: 创新驱动、科学精神、长远眼光、教育的根本任务等。
-
“无用”的爱好与人生的丰盈
- 素材概述: 有些人喜欢集邮、养花、书法、观星等看似“不能直接赚钱”的爱好,这些爱好在功利主义者看来或许是“无用”的,这些“无用”之事,却能陶冶情操、舒缓压力、拓展视野,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,是人生幸福感和创造力的源泉。
- 立意角度: 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“有用”的物质追求,更在于“无用”的精神体验,正是这些“无用”的点缀,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、完整而有意义。
- 适用话题: 人生价值、精神追求、生活品质、功利与诗意等。
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的辩证统一:相辅相成,动态发展
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并非截然对立,而是相互依存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,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,能体现思维的深刻性。
素材积累与解读:
-
“吹尽狂沙始到金”:淘金与淘沙
- 素材阐释: 在淘金过程中,人们追求的是闪光的金子(“有用”),而大量的泥沙(“无用”)被废弃,这些“无用”的泥沙,在建筑、制陶等领域却可能是宝贵的材料,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其被使用的场景和方式。
- 立意角度: 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是相对的,在一种情境下无用,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有用,我们应该以发展的、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,避免绝对化。
- 适用话题: 辩证思维、价值转换、废物利用、资源优化等。
-
“达芬奇画蛋”:从“无用”的练习到“有用”的 masterpiece
- 素材概述: 达芬奇学画时,老师让他反复画鸡蛋,他起初不解,认为枯燥无用,后来他明白,正是这无数次的“无用”练习,让他对物体的形态、光影、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,最终创作出《蒙娜丽莎》等传世杰作。
- 立意角度: “有用”的成就往往建立在“无用”的积累之上,看似基础的、重复的“无用”训练,是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,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
- 适用话题:积累与突破、基础与高度、工匠精神、学习的本质等。
-
传统文化的“现代转化”:从“无用”的遗产到“有用”的财富
- 素材概述: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,如传统戏曲、古老手工艺、民俗节日等,在现代社会曾一度被视为“过时”和“无用”,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,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,故宫文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,成为现象级产品;传统戏曲融入现代元素,吸引年轻观众。
- 立意角度: 传统文化并非“无用”的古董,其蕴含的智慧和美学价值,通过创新可以转化为服务当代、面向未来的“有用”资源,增强文化自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