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迷惑议论文频现,是思想解放还是价值失序?

于“迷惑”中见天地,于“解疑”中得成长

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、价值多元的时代,打开手机,是无穷无尽的算法推荐;与人交谈,是五花八门的新鲜概念;审视内心,是传统与现代、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困惑,从“我是谁”的终极叩问,到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的路径选择,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情绪弥漫开来——那就是“迷惑”。

迷惑议论文频现,是思想解放还是价值失序?-图1

“迷惑”,早已不再是孩童对世界懵懂无知的代名词,它更像一种时代症候,是每个独立个体在复杂世界中必须直面的精神状态,它是一种认知失调,是既有观念与外部现实发生激烈碰撞时产生的眩晕感;它是一种价值迷失,是在众多可能性面前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感;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焦虑,是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的无助与恐慌,若我们将“迷惑”仅仅视为一种需要被消除的负面情绪,便错失了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,在我看来,“迷惑”并非终点,而是起点;它不是弱者的困境,而是强者的契机。

迷惑,是认知边界的拓展,是思想深度的催化剂。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迁,都始于对既有秩序的“迷惑”,哥白尼若不是对“地心说”的权威感到迷惑,便不会有“日心说”的横空出世;达尔文若不是对物种的固定不变感到迷惑,便不会诞生颠覆性的进化论,同样,对于一个个体而言,当你的知识体系无法再解释遇到的新问题,当你的固有思维模式无法再应对新挑战时,“迷惑”便应运而生,这恰恰说明,你的认知边界正在遭遇挑战,你的思维天花板即将被打破,若选择逃避或固守,便会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潭;若选择拥抱迷惑,将其视为一个待解的谜题,便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,推动你去阅读、去思考、去探索、去构建更宏大、更自洽的认知体系,正是这种从“已知”到“迷惑”再到“新知”的循环,才构成了个人心智成长的核心路径。

迷惑,是价值重构的契机,是生命自觉的觉醒。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,传统的价值判断、成功标准、人生模板正在逐渐失效,当“三十而立”的deadline与现实的压力交织,当“安稳工作”的理想与“灵活就业”的现实碰撞,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迷惑,这种迷惑,是对“被安排好的人生”的无声反抗,是对“活在别人期待里”的本能抗拒,它迫使我们暂时停下脚步,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,向内审视: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?我想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?什么才是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价值?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,如同在迷雾中寻找方向,但正是这种痛苦,催生了真正的生命自觉,我们开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,从追求外界认可转向建立内在坐标,经过迷惑期的洗礼,我们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或许不那么“标准”,却一定更加坚固、更加真诚,因为它源于我们深刻的自我认知。

我们并非要歌颂一切形式的“迷惑”。 消极的、无意义的“迷惑”会使人陷入虚无与内耗,如同在原地打转的陀螺,消耗心力,却寸步难行,关键在于如何应对“迷惑”。真正的智者,不是从不迷惑,而是善于与“迷惑”共处,并从中汲取力量。

要培养“直面”的勇气。 遇到迷惑,不要急于寻求一个标准答案,更不要用娱乐和麻痹来逃避,要敢于承认自己的“不知道”,将“迷惑”视为一个严肃的课题,坦然接纳它带来的不适感。

要践行“行动”的哲学。 迷惑往往源于信息的匮乏和体验的单一,与其在空想中徒增烦恼,不如迈开双腿去行动,去读一本难啃的书,去结交一位有趣的朋友,去尝试一项从未接触过的技能,去远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,行动本身会带来新的认知,而新的认知会驱散迷惑的迷雾。

要建立“连接”的能力。 将个人的“迷惑”置于更广阔的时空坐标中去理解,与历史对话,你会发现先贤们也曾有过同样的困惑;与同行者交流,你会发现你的“迷惑”并非孤例,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中,你会获得超越个人局限的视野和力量。

“迷惑”是这个时代赠予我们的一份特殊礼物,它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认知的盲区;它像一个路标,指引我们寻找内心的方向;它更像一场风暴,在摧毁旧有观念的同时,也为新思想的诞生开辟了空间,让我们不再畏惧“迷惑”,而是勇敢地拥抱它,深入地探究它,因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“迷惑”与“解疑”之间,我们不断拓展着生命的宽度与深度,最终于迷茫中见天地,于困惑中得成长,活出更加清醒、丰盈而坚定的人生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