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书信在短视频时代还有传递温度的价值吗?

尺素寸心:在快节奏时代重拾书信的温度

在这个信息以光速流转的时代,我们习惯了即时通讯的便捷,习惯了表情包的直观,习惯了语音消息的随性,指尖轻点,信息便能跨越山海,抵达千里之外的另一端,在这片由“0”和“1”构成的数字汪洋中,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交流方式——书信,似乎正悄然退居幕后,成为许多人记忆深处的一抹温情,在我看来,书信并未过时,它所承载的独特价值,恰恰是现代通讯难以替代的,在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更应重拾书信的温度,让尺素寸心再次连接彼此的灵魂。

书信在短视频时代还有传递温度的价值吗?-图1

书信,是时间的容器,情感的沉淀。 与即时通讯的即时性与易逝性不同,书信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“慢”的过程,从选纸、落笔,到封缄、投递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郑重与期待,它将瞬间的思绪凝固为有形的文字,墨水的深浅、笔迹的顿挫,都书写着作者彼时的心境,收信人拆开信封,展读信笺,仿佛能触摸到对方写信时的呼吸与心跳,这份等待与期盼,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酝酿与升华,正如木心所言: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,车、马、邮件都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”书信的“慢”,过滤掉了浮躁与轻率,留下了最真挚、最纯粹的情感结晶,它不是一段对话,而是一封可以反复品读、珍藏一生的独白,是时间的琥珀,将珍贵的记忆永恒封存。

书信,是思想的深度,自我的对话。 在社交媒体上,我们追求的是“快”与“多”,寥寥数语,配上几张图片,便构成了完整的交流,这种碎片化的表达,固然高效,却也容易导致思想的浅薄化,而书信则要求我们进行深度思考,我们必须组织语言,梳理逻辑,将内心的波澜与深邃的思考,用严谨而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,这个“写”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,是思想的梳理与升华,当我们静下心来,给远方的朋友或亲人写一封信时,我们不仅在倾诉,更是在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,这种由手写带来的“延迟满足”,让我们有机会雕琢词句,沉淀思想,最终产出的文字,其分量与价值远非一条即时消息可比。

诚然,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,书信的式微似乎是一种必然。 它的耗时、它的不便,与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,我们或许很难再像古人那样,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因为电话、视频早已让天涯若比邻,这并不意味着书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,恰恰相反,正因为其稀缺与不便,书信才成为一种更具仪式感的、更高阶的交流方式,它不再是我们日常沟通的工具,而是一种在特殊时刻、面向特殊对象的情感表达。

我们不必哀叹书信的消亡,而应思考如何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 当我们面对重要的抉择,需要向挚友倾诉困惑时;当我们表达深沉的爱意,希望给恋人一个惊喜时;当我们向父母报平安,希望他们能反复阅读以慰藉思念时,一封亲笔信所蕴含的力量,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比拟的,书信也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归,如明信片、手写贺卡、甚至是“时光慢递”服务,都证明了人们对这种有温度的交流方式的渴望。

书信并非与时代脱节的古董,而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一座丰碑,它教会我们等待,让我们懂得沉淀,促使我们思考,在即时通讯铺天盖地的今天,让我们偶尔放下手机,铺开信纸,拿起钢笔,用最传统的方式,去书写最真挚的情感,因为,那一纸薄信,承载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一颗滚烫的、愿意为对方放慢脚步的心,尺素之间,自有万钧之力;寸心之内,足以温暖岁月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