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高考议论文如何写出新意?2025年考场作文避坑指南

我看高考议论文:在规范与思想之间寻找平衡

高考议论文,这四个字对于每一位经历过或即将经历中国高考的学子而言,分量千钧,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中的题型,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训练,一个承载着选拔、教育与个人成长多重功能的复杂场域,在我看来,高考议论文是一柄“双刃剑”,它既是束缚思想的“紧箍咒”,也是锤炼思维的“磨刀石”,我们唯有深刻理解其规则,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思想的突围,方能化被动为主动,在考场上挥洒自如,在人生中受益匪浅。

高考议论文如何写出新意?2025年考场作文避坑指南-图1

高考议论文是一套精密的“规则游戏”,其规范性是其存在的基石。

我们必须承认,高考议论文并非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,而是在特定框架内进行的“戴着镣铐跳舞”,它的“镣铐”体现在几个核心要素上:明确的题目、清晰的中心论点、严谨的结构、充实的论据以及规范的语言。 来看,无论是新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,都要求考生精准审题,提炼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核心观点,这考察的是信息筛选与逻辑概括能力,从结构上看,“引论-本论-的经典三段式,以及“总-分-总”的布局,是阅卷老师最熟悉、也最易于快速把握的范式,一个清晰的结构,如同建筑的骨架,能确保文章的稳固与逻辑的顺畅,而论据,则要求考生调动十二年所学,从历史典故、名人名言到社会热点、科学成就,信手拈来,为观点提供坚实支撑,语言必须准确、流畅、书面化,避免口语化和病句,这体现了基本的语文素养。

这套规范的建立,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,在短时间内对数百万考生进行公平、高效的筛选,一个清晰、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,高考议论文的“套路化”,恰恰是保证公平性的重要手段,它避免了因个人风格偏好或阅卷者主观情绪带来的不公,让所有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比拼的是逻辑、思想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,对于初学者而言,首先要做的不是鄙夷这套规则,而是沉下心来,学习并掌握它,这就像学习书法,必先从描红、临摹开始,掌握间架结构,方能谈得上个人风格的追求。

若止步于对规则的迎合,高考议论文便会沦为思想的“八股文”,失去其应有的价值。

当“套路”被奉为圭臬,当“引经据典”变成“掉书袋”,当“结构工整”掩盖了“思想的空洞”,高考议论文便走向了其反面,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考场作文,结构完美,论据堆砌,但通篇读来,却感受不到作者真实的思考与情感的温度,它们像一具具华丽的空壳,逻辑链条看似环环相扣,实则脆弱不堪,观点陈旧老套,人云亦云,这样的文章,或许能拿到一个“保险”的分数,但无疑是对写作本质的背离,也是对考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。

写作的本质是“我手写我心”,一篇优秀的议论文,应当是作者思想的结晶,是作者对世界、对人生独特观察与感悟的呈现,它需要批判性思维,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;它需要人文关怀,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;它需要创新视角,能够从旧闻中读出新意,真正的挑战在于,如何在遵守“游戏规则”的前提下,玩出自己的“思想花样”。

如何在这规范与思想之间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点?这便是“我看”高考议论文的核心所在。

第一,要做到“戴着镣铐,但舞姿优美”。 规则不是枷锁,而是舞台,我们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个舞台的边界——题目的范围、结构的逻辑、语言的分寸,在这个边界内,我们要思考如何让“舞姿”更具魅力,在结构上,除了标准的“总-分-总”,是否可以在段落内部运用层进、对比、辩证等手法,让逻辑更有层次感?在论据上,是否可以避免老生常谈,选取一些新颖、独特,甚至带有个人生活体验的例子,让论证更具说服力?

第二,要做到“观点明确,但思想有深度”。 高考议论文不要求你成为思想家,但要求你具备初步的思辨能力,面对一个题目,不要急于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,不妨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;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,看到问题的复杂性;甚至可以适度运用辩证法,承认观点的局限性与另一面的合理性,谈到“快与慢”,不应简单褒扬一方,而应探讨在何种情境下“快”是必要的,在何种情境下“慢”是可贵的,最终落脚于“动态平衡”的智慧,这种思考的深度,正是文章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
第三,要做到“语言规范,但文采斐然”。 规范的语言是基础,但生动的表达是加分项,在准确、清晰的前提下,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排比、对偶等,增强文章的气势与文采,更重要的是,要锤炼自己的语言风格,或雄辩,或隽永,或犀利,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印记,这种“文采”并非辞藻的华丽堆砌,而是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,是作者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。

高考议论文是一场特殊的“成人礼”,它教会我们的,远不止是写作技巧,它教会我们在规则中寻找自由,在有限中创造无限;它教会我们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,如何严谨地构建逻辑,如何有力地捍卫自己的思想,它或许有它的刻板与局限,但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,把它看作一次思维体操的绝佳机会,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的分数,更是一种伴随终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智慧,这,或许才是“我看”高考议论文的最终答案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