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议论文写作如何避免本末倒置?

明辨本末,方能行稳致远

“本末倒置”,一个充满智慧警示的成语,意指做事颠倒了主次,把次要的当成主要的,而把根本的抛之脑后,它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个人在生活、社会在发展、文明在演进中可能犯下的致命错误,在信息爆炸、价值多元的今天,重申“本末倒置”之害,倡导明辨本末之智,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需要,更是时代行稳致远的基石。

议论文写作如何避免本末倒置?-图1

本末倒置,源于对事物本质认知的模糊与短视。

事物的存在与发展,皆有“本”与“末”之分。“本”是根基,是源头,是决定事物性质与走向的核心要素;“末”是枝叶,是表象,是依附于根基而生的派生结果,在现实中,人们往往容易被光鲜亮丽的“末”所迷惑,而忽略了其赖以生存的“本”。

在教育领域,学习的“本”在于激发求知欲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,而“末”则是优异的分数、耀眼的名次和耀眼的升学率,当整个社会陷入“唯分数论”的焦虑,学生被淹没在题海战术中,教师沦为应试技巧的“教练”,家长则将孩子的价值简化为一张张成绩单时,教育的真正目的便被彻底扭曲,这便是典型的本末倒置,我们追求着分数的“末”,却牺牲了教育育人的“本”。

又如,在企业发展中,产品的“本”在于卓越的品质、真诚的服务和持续的创新能力,而“末”则是短期的营销噱头、虚高的股价和浮夸的宣传,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不惜在营销上投入重金,却在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上偷工减料,最终虽能赢得一时的关注,却因失去根基而迅速陨落,被市场无情淘汰。

本末倒置,其危害深远,足以动摇个人、社会乃至文明的根基。

一旦本末倒置,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,对个人而言,若将财富视为人生的全部“本”,而忽略了健康、家庭和精神追求这些真正的“本”,那么即便富甲一方,也可能在失去健康时一无所有,在精神空虚时倍感孤寂,最终陷入“拥有全世界,却失去自己”的悲哀。

对社会而言,若将经济增长视为唯一的“本”,而忽视了环境保护、社会公平和文化传承这些更根本的价值,那么我们得到的可能是一个光鲜亮丽却“病入膏肓”的社会,雾霾笼罩的天空、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、被商业侵蚀的文化传统,这些都是经济发展“本末倒置”所付出的沉重代价。

纵观历史长河,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,无不印证着这一道理,一个王朝的“本”,在于民心所向、政治清明、国力强盛;其“末”则在于奢华的宫廷、繁复的礼节和虚假的繁荣,当统治者沉溺于修建宫殿、搜刮民脂以追求感官享乐之“末”,而轻视农业生产、体恤百姓疾苦这一“本”时,其统治的根基便已动摇,离覆灭之日不远矣。

拨乱反正,唯有回归本源,方能行稳致远。

要避免本末倒置的错误,我们必须培养一种穿透表象、直抵本质的洞察力,这需要我们:

回归初心,明确目标。 无论是个人规划还是国家战略,都应时常叩问初心:我们做这件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?我们最想追求的价值是什么?唯有目标清晰,才不至于在纷繁的诱惑中迷失方向,医生治病,初心是救死扶伤,而非赚取高额药费;教师育人,初心是传道授业,而非追逐升学率。

抓住关键,分清主次。 在行动中,要学会运用“二八定律”,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能产生80%效果的那20%的关键任务上,对于个人,持续学习、锻炼身体、经营家庭,这些看似平凡的“本”,远比追逐一时的潮流和虚荣更为重要,对于社会,保障民生、保护环境、维护公平,这些才是构筑国家繁荣稳定的“压舱石”。

保持定力,久久为功。 “本”的培育往往需要长期投入,见效慢,而“末”的诱惑则立竿见影,充满快感,这就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战略定力,不为一时之利所动,不为一时之困所扰,就像培育一棵大树,我们需要的不是给它喷上昂贵的漆,而是耐心浇水、施肥,让其根系深扎于大地,方能抵御风雨,长成参天巨木。

“本末倒置”是人类认知和行为中一个常见的陷阱,它源于短视,其危害足以摧毁个人与社会的根基,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,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清醒的“舵手”,时刻校准航向,不被“末”的浪花所迷惑,始终将目光聚焦于那决定航程的“本”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,行得正、走得稳,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