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议论文素材摘抄,2025最新名人素材有哪些?

议论文素材摘抄,2025最新名人素材有哪些?-图1

屈原: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者

  • 人物简介: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他主张“美政”,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,后遭贵族排挤流放,投汨罗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
  • 核心精神爱国忠贞、坚守理想、追求真理、宁死不屈
  • 适用主题
    • 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
    •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
    • 坚守初心与独立人格
    • 气节与风骨
  • 金句摘抄
    1.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
      • 解读:表达了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、百折不挠的精神,适用于任何关于探索、奋斗、坚持的话题。
    2. 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
      • 解读:只要是我内心认为美好的追求,哪怕要死上千百次也绝不后悔,这是对理想信念最极致的坚守,可用于论证“初心”、“热爱”、“选择”等主题。
    3. 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
      • 解读:体现了深沉的民本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,可用于论证“责任”、“担当”、“家国情怀”。

苏轼: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者

  • 人物简介: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一生仕途坎坷,屡遭贬谪,从繁华的京城被贬至黄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偏远之地,但他却能在逆境中活出豁达与精彩。
  • 核心精神豁达乐观、随遇而安、热爱生活、逆境中的创造力
  • 适用主题
    • 如何面对挫折与逆境
    • 个人修养与心态调整
    • 生活的艺术与诗意
    •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
  • 金句摘抄
    1. 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      • 解读: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、无惧风雨的人生态度,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,内心都保持从容与自在,是“逆境”主题的绝佳素材。
    2. 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”
      • 解读:将人生比作一场艰难的旅行,我们都是其中的过客,这句话充满了哲思,能帮助我们以更超脱的眼光看待得失与成败,论证“豁达”、“放下”。
    3. 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      • 解读:经历了风雨之后,内心归于平静,不再区分晴雨,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,象征着超越了世俗的悲喜,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。

鲁迅:以笔为剑的斗士

  • 人物简介: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,伟大的思想家、革命家,早年学医,后意识到“疗救国民精神”比“疗救肉体”更为重要,毅然弃医从文,用犀利的笔锋解剖国民性,唤醒民众。
  • 核心精神批判精神、社会责任感、清醒的自我认知、为真理而战
  • 适用主题
    •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
    • 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
    • 个人选择与时代使命
    • 勇气与行动
  • 金句摘抄
    1. 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”
      • 解读:赞扬了那些有勇气直面现实、不逃避、不畏惧的勇敢者,可用于论证“勇气”、“担当”、“社会责任”。
    2. 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,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,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”
      • 解读:这是对青年最殷切的期望,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行动的力量,无论力量大小,都应积极贡献,而不是消极等待,适用于“青年责任”、“个体价值”、“行动力”等主题。
    3. “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,来推测中国人的,然而我还不够坏,因为我还抱有希望。”
      • 解读:体现了鲁迅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深沉的爱,他的“恶”是为了“善”,他的批判是为了唤醒和建设,可用于论证“批判是为了建设”、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。

袁隆平: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

  • 人物简介: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中国工程院院士,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,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,解决了数亿人的粮食问题,被誉为“世界英雄”。
  • 核心精神家国情怀、无私奉献、专注执着、科学精神、扎根实践
  • 适用主题
    • 理想与奋斗
    • 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
    • 科学精神与创新
    • 劳动最光荣
  • 金句摘抄
    1. “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,穗子像扫把那么长,颗粒像花生那么大,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。”
      • 解读:一个科学家的梦想,朴实而伟大,充满了对人民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,这是“梦想”主题最生动、最温暖的素材。
    2. “人就像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。”
      • 解读:用种子比喻人,强调品格和基础的重要性,一个“好种子”,需要扎根沃土,经历风雨,才能结出硕果,可用于论证“品德”、“基础”、“成长”。
    3. “我不在家,就在试验田;不在试验田,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。”
      • 解读:生动地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事业的极致热爱和全身心投入,这是“专注”、“敬业”、“实践出真知”的最好例证。

屠呦呦:宁静致远的探索者

  • 人物简介:药学家,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,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,成功提取出青蒿素,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。
  • 核心精神专注执着、默默奉献、中西结合、科学严谨、淡泊名利
  • 适用主题
    • 专注与坚持
    •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
    • 无私奉献与团队精神
    • 女性的力量与智慧
  • 金句摘抄
    1. “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,对防治疟疾的贡献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。”
      • 解读:体现了她谦逊、无私的品格和对团队的尊重,论证“集体主义”、“谦逊”、“文化自信”。
    2. “一个科研工作者,不是为了争名争利,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事。”
      • 解读:道出了科研工作的纯粹动机,可用于论证“科研精神”、“淡泊名利”、“初心”。
    3. “中医药是座伟大的宝库,但并不是说拿来就能用,而是需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,来提炼。”
      • 解读:强调了批判性继承和创新的重要性,传统需要现代的激活,现代需要传统的滋养,论证“创新”、“继承与发展”。

使用建议

  1. 理解内涵:不要只背句子,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和精神,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,才能更深刻地体会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。
  2. 灵活嫁接:同一个素材可以用于不同主题,苏轼的素材,既可以用于“乐观”,也可以用于“生活的诗意”,还可以用于“面对逆境”。
  3. 组合使用:可以将不同时代的名人进行对比或并列,增强文章的厚度,将屈原的“求索精神”与袁隆平的“实践精神”结合,论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。
  4. 细节化描写:在引用时,可以加入一两句生动的细节,让人物形象更丰满,写袁隆平,可以加上“他皮肤黝黑,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”这样的描述,使论证更有画面感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