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当前社会热点,青年当如何应对?

“实事议论文”是一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、事件或社会现象为基础,通过分析、论证、评价,来表达作者观点和见解的文体,它的核心在于“事实为基,议论为魂”,既要求论据的真实可靠,也要求论证的逻辑严密和思想的深刻。

当前社会热点,青年当如何应对?-图1

下面我将从定义、特点、写作步骤、经典结构、常见误区和范文示例六个方面,为你全面解析如何写好一篇实事议论文。


定义与核心

  • 实事:指客观存在的事实、事件、数据、案例、社会现象等,它是议论的起点和基础,是支撑论点的“血肉”,实事必须真实、准确、有代表性。
  • :指分析、评论、说理,这是文章的“灵魂”,作者需要对“实事”进行深入剖析,挖掘其背后的原因、影响、本质,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、主张或解决方案。

一句话总结:用事实说话,以理服人。


主要特点

  1. 鲜明的针对性:文章通常是针对当前社会热点、焦点问题或具体事件有感而发,目的明确,不是为了空谈理论。
  2. 强烈的逻辑性:议论过程必须遵循逻辑规律,如因果推理、归纳推理、对比论证等,观点与论据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,不能牵强附会。
  3. 深刻的思想性:优秀的实事议论文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或情绪的宣泄,而要能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,揭示问题的深层原因,引发读者思考,甚至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见解。
  4. 严谨的客观性:虽然表达的是主观观点,但论据(实事)必须是客观的,在论证过程中,应避免个人情绪的过度泛滥,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。

写作步骤(五步法)

写一篇实事议论文,可以遵循以下五个步骤,确保思路清晰,结构完整。

第一步:审题立意,确立论点

  • 审“实事”:明确你要评论的“实事”是什么,是某个新闻事件、一项政策法规、一种社会风气,还是一个文化现象?
  • 挖“角度”:从哪个角度切入?是分析原因、探讨影响、评价是非,还是提出对策?角度要小而深,避免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。
  • 立“论点”:基于你的角度,提炼出一个清晰、明确、有争议性的中心论点,论点是文章的“灯塔”,全文都要围绕它展开。
    • 示例
      • 实事:“内卷”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演愈烈。
      • 角度:从个人选择与社会压力的矛盾切入。
      • 论点“破除‘内卷’,关键不在于逃离,而在于重塑个人价值坐标系,找到属于自己的‘非竞争性赛道’。”

第二步:搜集论据,搭建骨架

  • 寻找事实论据:围绕论点,搜集能够支撑它的具体事例、数据、调查报告等,论据要典型、有说服力。
    • 支撑上述论点的论据
      • 正面案例:某“985”毕业生放弃大厂offer,选择回乡做手艺人,并获得成功的故事。
      • 反面案例:某大学生因无法承受“绩点为王”的压力而焦虑抑郁的案例。
      • 数据支撑:关于青年就业压力、心理健康问题的权威调查数据。
      • 理论支撑: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(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),说明“内卷”停留在低层次竞争。
  • 搭建论证结构:将论据和论点组织起来,形成文章的提纲,常见的结构有:
    • 并列式:从几个不同侧面(原因、影响、对策)平行论证。
    • 层进式:由浅入深,层层递进(如:是什么 → 为什么 → 怎么办)。
    • 对比式:将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进行对比,突出观点。

第三步:展开论证,充实血肉

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,也是最考验写作功力的地方,要将论据和论点有机结合,运用多种论证方法。

  • 举例论证: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,叙述要简洁,分析要到位,不能只讲故事。
  • 道理论证:引用名人名言、公理定理、科学原理来增强说服力。
  • 对比论证: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,使是非曲直更加分明。
  • 因果论证:分析“实事”产生的原因,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,揭示其内在联系。
  • 比喻论证: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。

第四步:联系现实,深化主题

议论文不能“空对空”,要将议论的“实事”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、时代精神联系起来,提升文章的格局和深度。

  • 示例:在讨论“内卷”时,可以联系到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、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的国家战略,以及新一代青年对“意义感”的追求,从而将个人选择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。

第五步:总结全文,发出号召

结尾部分要简明有力,回应开头,重申论点,并对读者或社会提出希望、发出倡议,引人深思。

  • 示例:“面对‘内卷’的洪流,我们不应只做被裹挟的浪花,而应力争成为掌舵的船长,找到自己的航道,方能行稳致远,抵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。”

经典结构(“引-议-联-结”法)

这是最实用、最经典的实事议论文结构,非常适合应试和日常写作。

  1. 引(引论):开篇引出“实事”,可以简述事件,或用名言、数据引出话题,做到“开篇点题”。
  2. 议(本论):针对“实事”进行分析,提出中心论点,这是文章的核心,需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,分层次、有条理地进行阐述。
  3. 联(联系):联系社会现实、历史背景或个人经历,拓展议论的广度和深度,使文章内容更丰满,立意更高远。
  4. 结(:总结全文,升华主旨,可以发出号召,提出展望,或引人深思,做到“首尾呼应”。

常见误区

  1. “以叙代议”:通篇都在复述事件经过,没有自己的分析和观点,变成了“新闻摘要”。
  2. “观点先行,事实附会”:先有一个预设的结论,然后生拉硬拽一些看似相关的事实来证明,逻辑牵强。
  3. “论据陈旧/单薄”:反复使用几个老掉牙的例子,或者论据单一,无法从多角度支撑论点。
  4. “情绪宣泄,缺乏理性”:通篇都是感叹号和激烈的批判,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建设性的意见,说服力大打折扣。
  5. “结构混乱,逻辑不清”:段落之间、论点之间缺乏过渡和联系,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让读者不知所云。

范文示例

从“特种兵式旅游”看当代青年的精神突围**

引(引论) “一天八个馆,步数两万加”,“特种兵式旅游”在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,这种以极限压缩时间、极致打卡为目的的旅游方式,看似是年轻人的另类狂欢,实则折射出他们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生活下,对精神出口的迫切渴求,这不仅仅是一场旅行,更是一次无声的精神突围。

议(本论) “特种兵式旅游”是青年对抗内卷化生存的应激反应。 当“996”成为常态,当“绩点为王”的压力从校园延伸至职场,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被无限压榨,他们渴望“诗和远方”,却又被现实牢牢束缚。“特种兵式旅游”以最低的时间成本、最高的效率,实现了“远方”的抵达,这看似狼狈的行程,实则是对碎片化时间的极致利用,是对“躺平”与“内卷”二元对立困境的一种巧妙突围,用一种“野蛮生长”的方式,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
这种旅游方式背后,是青年群体对“体验”而非“拥有”的价值转向。 传统旅游讲究深度和沉浸,而“特种兵式旅游”追求的是“到此一游”的打卡式体验,这并非肤浅,而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升级,在物质相对丰裕的今天,年轻人更看重的是过程中的情绪价值和记忆符号,一张与地标建筑的自拍,一段分享到朋友圈的文案,足以构成一次完整的“精神补给”,这种轻量化、符号化的体验,满足了他们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社交认同和自我表达需求。

联(联系) 将视野拉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