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视汉字,守护文明的根脉
汉字,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瑰宝,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文化基因,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,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、哲学、美学与民族精神的独特生命体,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、拼音输入法日益普及的今天,我们正面临着“提笔忘字”的窘境,汉字书写的魅力正被逐渐消解,重拾对汉字的敬畏之心,深刻认识其价值,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刻不容缓的文化使命。

重视汉字,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。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表意文字,其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,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,到金文的庄重典雅,再到小篆的规整匀称,直至汉隶的波磔翩跹,每一种字体都烙印着一个时代的印记,每一个方块字,都如同一幅微缩的画,一个凝固的诗。“休”字,是一个人依靠在一棵树旁,描绘出劳作后片刻的宁静与安详;“信”字,是“人”与“言”的组合,寓意着人言要有分量,诚实是立身之本,这种“形、音、义”三位一体的构字智慧,使得汉字具有超越时空的叙事能力,当我们书写“家”时,能感受到屋顶下那温暖的归属感;当我们吟咏“月”时,能体会到那穿越千乡万缕的乡愁,抛弃汉字,就等于割裂了我们与历史的对话,动摇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。
重视汉字,是塑造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。 与拼音文字的线性、表音特性不同,汉字是二维的、表意的,这种结构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,汉字的“形”让我们在观察世界时,习惯于捕捉事物的整体轮廓与内在联系,培养了具象思维与整体观察能力,看到“森”字,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“sēn”这个读音,更是无数树木林立、绿意盎然的生动景象,这种“望文生义”的特性,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,书法艺术更是将这种思维之美推向了极致,通过笔画的提按、顿挫、枯润、浓淡,将书写者的情感、气节与审美追求融入其中,达到“字如其人”的境界,可以说,汉字的书写过程,本身就是一场心、眼、手协调统一的艺术创作与精神修行,这是任何拼音文字都无法比拟的。
重视汉字,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。 有人认为,在键盘时代,手写已非必需,汉字的“形”可以被淡化,这种观点忽视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价值,当我们在输入法中敲下“h-u-a-n-g-h-e-ou”,我们得到的是“黄河”这两个字,但我们在键盘上敲击的,只是冰冷的字母组合,我们感受不到“黄”字的雄浑大气,也体会不到“河”字的奔流不息,这种“能识不能写”的现象,正在导致汉字与我们的情感日益疏离,使其从一个有温度的生命体,退化为一个抽象的标签,我们必须主动作为,在拥抱现代科技的同时,为汉字传承开辟新的路径,我们应将汉字教育置于更重要的位置,不仅教会孩子如何“认”,更要引导他们如何“写”,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我们应鼓励书法、篆刻等传统艺术的复兴,让更多人领略汉字的艺术之美,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,开发有趣的汉字学习App,让古老的文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。
汉字是中华民族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它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,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,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,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视汉字,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,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负责,让我们重新拿起手中的笔,无论是钢笔、毛笔,还是心中的笔,用心去书写每一个方块字,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文明瑰宝,让汉字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里,永远熠熠生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