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节约,为何是时代必需的必修课?

于细微处见精神,以节约铸未来

古人云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这句流传千年的箴言,穿越历史的尘埃,依然在今天振聋发聩,它所倡导的,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——节约,节约,绝非“吝啬”或“小气”的代名词,它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智慧,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,更是一种关乎个人、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责任与担当。

节约,为何是时代必需的必修课?-图1

节约,是个人修养的试金石,彰显着对生活的敬畏之心。

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,一些“消费主义”和“享乐主义”的思潮悄然蔓延,铺张浪费似乎成了一种“体面”的象征,真正的富有,不在于拥有多少,而在于珍惜多少,节约,正是这种珍惜之心的具体体现,它体现在随手关灯、拧紧水龙头的小事中,体现在“光盘行动”、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餐桌上,体现在物尽其用、旧物改造的巧思里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,背后却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,对自然资源的敬畏,以及对生命馈赠的感恩,一个懂得节约的人,必然是一个懂得感恩、懂得自律、内心丰盈的人,他的生活,或许不奢华,但一定充满了秩序与美感;他的人格,或许不张扬,但一定闪耀着智慧与品德的光辉。

节约,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,构筑着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。

当节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,它所蕴含的力量将是无穷的,从宏观层面看,节约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,我国虽然地大物博,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,水、土地、能源、矿产……这些支撑现代文明的“血液”,并非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,如果每个人都无度索取,整个社会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,反之,节约光荣,浪费可耻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全社会形成合力,那将汇聚成一股巨大的绿色力量,据统计,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,足够养活数千万人口,如果我们能将这部分节约下来,不仅能缓解粮食安全压力,更能减少因生产、运输、储存粮食而产生的巨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,节约不是一种束缚,而是一种解放,它将我们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中解放出来,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。

节约,是国家发展的压舱石,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。
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这是历史用无数兴衰更迭得出的深刻教训,对于正处在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,节约更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,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、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,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,关键领域的“卡脖子”问题依然存在,能源对外依存度依然偏高,节约,就是向内挖潜,就是提升国家发展的韧性和自主性,它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,推动技术创新,构建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体系,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,从高耗能产业到绿色低碳经济,节约的理念贯穿始终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,一个懂得节约、善于利用资源的民族,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行稳致远,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。

“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;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节约,正是那涓涓细流,那步步脚印,它始于个人,成于社会,兴于国家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更应成为节约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,让我们从现在做起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将节约内化为一种习惯,一种品格,一种信仰,当节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,必将汇聚成一片改变未来的森林,共同铸就一个更加繁荣、和谐、绿色的伟大中国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