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议论文范文高三,议论文范文高三800字

议论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,对于高三学生而言,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不仅关乎考场得分,更影响着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,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应当具备清晰的论点、严密的论证和有力的论据,三者缺一不可。

议论文范文高三,议论文范文高三800字-图1

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,确立论点时需把握两个原则:一是针对性,必须紧扣题目要求,避免泛泛而谈;二是鲜明性,观点要明确不含糊,例如讨论"科技发展的利与弊",若提出"科技发展需要理性看待"作为中心论点,则过于宽泛,更好的表述是"科技发展应以人文关怀为边界",这样既体现辩证思考,又具备讨论深度,论点通常在文章开头提出,可采用设问法、对比法或直接陈述法,无论哪种方式,都要确保语言精炼,避免拖沓。

论证过程是展示思维深度的关键环节,常见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、引用论证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,举例论证要注意事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,避免使用被反复引用的陈旧案例,比如论证"坚持才能成功"时,选用航天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研发发动机的事例,比爱迪生发明电灯更具时代感,引用论证需注意权威性,优先选择经典著作、名人名言或权威数据,对比论证要抓住本质差异,比如讨论"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"时,不能仅停留在便利性对比,更应分析互动深度与学习效果的差异,因果论证则需避免逻辑链条断裂,确保因果关系成立。

论据的选择直接影响论证力度,事实论据要真实可靠,数据类论据最好注明来源,道理论据应避免过度引用,适当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进行解读,例如讨论"诚信的价值"时,引用《论语》"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"后,可补充现代商业社会中信用体系建设的实例,使古典智慧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结,使用论据时要注意详略得当,重要论据详细展开,辅助论据简明扼要,每个论据都应与论点形成明确呼应,防止出现论据堆砌却无法证明论点的情况。

结构安排体现作者的逻辑驾驭能力,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包括引论、本论和结论,引论部分要快速切入主题,本论部分通常设置3-4个分论点,呈递进式或并列式排列,递进式适合探讨具有层次感的话题,如"个人—社会—国家"的纵向深入;并列式则适用于多角度分析的问题,如从经济、文化、生态三个维度讨论城市发展,段落之间使用恰当的过渡句,如"不仅………""与其……不如……"等关联词,能增强文章连贯性,结论部分要回扣主题,但避免简单重复论点,可适当升华或提出建设性意见。

语言表达需要准确性与感染力并重,避免使用绝对化表述,如"所有""一定"等词,改用"多数情况下""往往"等留有余地的措辞,适当运用排比、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气势,但不宜过多,比如论证"阅读的价值"时写道:"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对话,是思想碰撞的火花,是心灵成长的阶梯",这样的排比句既能强化观点,又富有文采,同时要注意句式变化,长短句结合,避免单调,专业术语的使用要适度,必要时加以解释。

常见问题需要特别注意,一是论点模糊,文章写完后应检查核心观点是否清晰可辨;二是论据单薄,每个分论点至少配备两个不同类型的论据;三是逻辑跳跃,要确保每个推理环节严密;四是文体混淆,避免将议论文写成抒情散文或记叙文;五是篇幅失衡,各部分的字数比例要合理控制。

修改环节往往被忽视,却是提升文章质量的关键步骤,完成初稿后,建议从三个维度检查:一看论点是否一以贯之,二看论据是否充分有力,三看语言是否精准流畅,有条件的话可采用"冷处理法",将文章放置半天后再修改,更容易发现问题,重点删除与主题关联度低的内容,补充论证薄弱环节,调整语序使表达更顺畅,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规范,特别是引号、分号等容易出错的符号。

考场写作有其特殊性,审题环节至少预留5分钟,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,明确写作要求,列提纲非常必要,用3-5分钟搭建文章框架,避免写作过程中偏离主题,时间分配上,800字的文章建议15分钟审题列纲,40分钟写作,5分钟检查,遇到不熟悉的话题,要善于化大为小,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角度切入,书写工整很重要,至少保证阅卷老师能够轻松辨认。

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,议论文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,近年来的题目往往提供多材料,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或综合论述,这要求我们培养多角度思考的习惯,日常生活中可针对热点事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练习,阅读高质量的评论文章也是提升途径,注意观察专业作者如何构建论点、组织论据。

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系统训练,建议建立素材库,分类整理事例、名言和数据,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限时训练,保持写作手感,重视老师的批改意见,针对性地改进薄弱环节,与同学互评也是有效方法,不同视角能发现自身难以注意到的问题,长期积累比突击训练更重要,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议论文写作习惯。

真正优秀的议论文不仅符合应试要求,更能展现独立思考的深度,当我们将写作视为思维整理的过程而非单纯的应试任务,文章自然会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光芒,考场上的佳作往往来源于平时的思考积累,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,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,这些素质最终都会转化为文章的思想力量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