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扶老人 议论文,扶老人议论文作文素材

扶老人,看似简单的行为,却承载着复杂的社会伦理与法律争议,近年来,围绕“扶不扶”的讨论持续发酵,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,撰写一篇关于扶老人的议论文,不仅需要清晰的逻辑框架,更需深入剖析现象本质,兼顾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,以下从选题立意、论证方法、结构搭建等维度,系统探讨如何写好这一主题的议论文。

扶老人 议论文,扶老人议论文作文素材-图1

精准破题:从现象到本质的挖掘

扶老人议题的核心矛盾在于道德行为与法律风险的冲突,开篇可引用具体案例:2014年四川达州“三名儿童扶老人反被讹诈”事件,或2021年“彭宇案”后续社会调查数据,用事实引发读者共鸣,但需避免停留在个案讨论,应迅速切入本质——这类现象折射出社会保障机制缺失、信任体系脆弱等深层问题。

立论角度可多元化:

  • 法律视角:分析《民法典》第184条“好人条款”的实际执行困境
  • 经济学视角:用博弈论解释“囚徒困境”下的道德选择
  • 社会学视角:探讨陌生人社会的信任构建机制
  • 技术视角:论证公共场所监控普及对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

论证体系的立体构建

有效的议论文需要多维度证据支撑,建议采用“金字塔结构”:先确立核心论点(如“完善制度比道德谴责更重要”),再分层展开分论点。

数据论证 引用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报告:2016-2020年涉老人摔倒诉讼案件中,真正构成讹诈的仅占12.7%,但媒体报道放大了个别极端案例,这种数据反差能有效破除刻板印象。

比较论证 对比不同国家的处理机制:

  • 新加坡《好撒玛利亚人法》明确免除施救者责任
  • 日本通过“跌倒保险”转移经济风险
  • 美国部分州规定诬告者需承担诉讼费用

逻辑论证 运用三段论推理: 大前提:法治社会应保护善行 小前提:当前制度未能有效保障施救者权益 需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

驳论环节的深度设计

议论文的说服力往往体现在对反方观点的回应,需预判可能的反对意见:

  • “监控普及就能解决问题”的反驳:技术手段无法覆盖所有场景,且可能侵犯隐私
  • “加强道德教育足够”的反驳:道德自律需要制度托底

可引入哲学家约翰·罗尔斯的“无知之幕”理论:当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事件中会扮演何种角色时,才会设计出真正公平的规则。

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入

避免论文沦为冷冰冰的论述,要体现对各方处境的理解:

  • 老人群体:78%的讹诈涉事老人缺乏医疗保障
  • 施救者:心理学中的“旁观者效应”导致救助迟疑
  • 执法者:取证困难下的裁判困境

引用特蕾莎修女“爱的反面不是恨,而是冷漠”的论断,强调讨论的终极目标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。

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建议

提出具体措施时注意分层:

  1. 短期:推广“一键取证”APP,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
  2. 中期:建立民政部门牵头的“善意救助保障基金”
  3. 长期:将社会信用体系与道德行为挂钩

特别要强调技术赋能的可能性,如杭州试点的“智慧助老胸牌”,集成了跌倒检测、实时定位功能,2023年使相关纠纷下降43%。

语言表达的精准把控

避免情绪化表述,区分关键概念:

  • “扶老人”与“科学施救”的区别
  • “讹诈”与“误认”的法律界定
  • “道德义务”与“法律责任”的边界

善用修辞增强感染力:“当每个伸出援手的人都要先打开手机录像,这不是文明的进步,而是文明的伤口。”

写作过程中,要始终保持辩证思维,既看到广东佛山“好人法”实施后救助率上升18%的积极变化,也要承认江苏南京仍有七成市民表示“会先找见证人”,真正的议论文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,而在于呈现思考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。

一篇优秀的扶老人议论文,应当如精密的手术刀,既能解剖社会肌理的病灶,又能缝合道德信任的裂痕,写作者需在法理与人情、批判与建设之间保持平衡,最终让文字成为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,在这个意义上,议论文写作本身,何尝不是一种“扶起”社会良知的思想实践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