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舍得的议论文,为何说舍得是人生的大智慧?

舍得:人生大智慧的取舍之道

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航行,我们每个人都是掌舵者,在这片名为“人生”的海洋上,充满了无数的诱惑、机遇与挑战,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选择,我们时常会感到迷茫与纠结,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便显得尤为重要——“舍得”。“舍”与“得”,看似一对矛盾,实则是相辅相成、互为因果的统一体,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修行与智慧。

舍得的议论文,为何说舍得是人生的大智慧?-图1

舍得,是一种洞察世事、超越物质的境界。

世人常被“得到”的欲望所驱使,一生都在追逐名利、财富与权势,他们以为“得”越多,人生便越圆满,历史的尘埃与现实的警钟却不断告诉我们,贪得无厌往往是悲剧的根源,楚汉相争,项羽空有拔山盖世之勇,却因不舍得放弃眼前的虚幻荣光,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凄凉下场,反观范蠡,辅佐勾践兴越灭吴,功成名就后,他清醒地认识到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道理,毅然舍弃了唾手可得的相位,泛舟五湖,得以善终。

范蠡的“舍”,并非消极的放弃,而是一种积极的、清醒的选择,他舍弃了官位,却保全了性命,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与安宁,这便是“舍得”的境界:它要求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,分清主次,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,当我们懂得放下那些不属于自己、或终将失去的东西时,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富足,正如禅宗所言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真正的拥有,始于勇敢的舍弃。

舍得,是一种以退为进、着眼长远的策略。

在人生的棋局中,有时看似是“退”的一步,实则是为了更好地“进”,这种“以舍为得”的智慧,在商业竞争、人际交往乃至个人成长中都至关重要,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:“作为经营原则,我强调‘利他’之心,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’。”这种“舍”去部分短期利益,为合作伙伴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做法,最终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崇高的社会声誉。

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,亦是如此,一个学生,若想获得知识的“得”,就必须舍弃玩乐的“舍”;一个创业者,若想获得事业的“得”,就必须舍弃安逸的“舍”,每一次“舍”,都是一次对目标的聚焦,一次对精力的集中,它不是失去,而是一种投资,用当下的“舍弃”换取未来更丰厚的“回报”,正如农夫为了秋天的丰收,必须在春天舍弃眼前的安逸,辛勤耕耘,这种“舍”,是战略性的后退,是通往更高层次“得”的必经之路。

舍得,是一种涵养心性、成就自我的修行。

“舍”的最高境界,莫过于“舍”去自身的执念、偏见与负面情绪,许多人活得不快乐,并非因为拥有的太少,而是因为计较的太多,他们放不下过去的遗憾,舍不掉对未来的焦虑,也丢不掉对他人评价的执念,这些无形的枷锁,让他们在精神上负重前行,无法感受当下的美好。

学会“舍”去怨恨,才能“得”到内心的宽恕与平和;学会“舍”去嫉妒,才能“得”到真诚的欣赏与友谊;学会“舍”去浮躁,才能“得”到专注的智慧与深刻的洞察,每一次内心的“舍”,都是一次自我净化与升华的过程,正如庄子所言,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,当一个人能够超越小我,放下执念,他的心胸会变得如大海般宽广,他的格局会变得如高山般巍峨,此时的“得”,不再是外界的物质填充,而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无限丰盈。

“舍得”并非简单的二选一,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与生存智慧,它教会我们,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,在进退维谷的困境中找到出路,在纷繁复杂的情绪中获得解脱,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“舍”与“得”的过程,有舍,才有得;不舍,便无得,懂得“舍得”的人,能以从容的姿态面对得失,以豁达的心境拥抱生活,最终在人生的航程中,行稳致远,抵达真正的彼岸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