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青春期心理辅导活动,如何有效疏导孩子情绪?

这份方案将包含核心理念、活动目标、活动原则、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活动设计,可以根据不同场景(如班级、团体辅导、夏令营等)进行组合和调整。

青春期心理辅导活动,如何有效疏导孩子情绪?-图1


第一部分:核心理念与目标

核心理念

  1. 赋能而非说教: 青春期孩子渴望被尊重和独立,辅导活动的核心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、探索答案,而不是单向灌输知识。
  2. 体验式学习: 通过游戏、角色扮演、艺术创作、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,让学生在“做中学”,感受深刻,内化于心。
  3. 安全与包容的环境: 营造一个“不评判、不指责、绝对保密”的氛围,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和困惑。
  4. 连接与支持: 帮助学生建立与同伴、与老师/辅导员、与自我之间的积极连接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。

活动目标

  1. 自我认知与接纳:

    • 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,理解这是正常的成长过程。
    • 引导学生探索自我(兴趣、价值观、优点、待成长点),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。
    •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提升自尊和自信。
  2.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:

    • 识别和命名自己的复杂情绪(如愤怒、焦虑、忧郁、兴奋)。
    • 学习并实践健康的情绪调节方法(如深呼吸、正念、倾诉、运动)。
    • 掌握应对学业压力、人际压力的实用技巧。
  3. 人际交往与沟通:

    •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,尤其是“我”信息表达法。
    • 理解并练习处理同伴冲突、建立健康友谊的方法。
    • 学习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,增进亲子理解。
  4. 生涯规划与未来展望:

    •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可能性。
    • 激发内在学习动力,将当下的努力与长远目标联系起来。
    • 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。

第二部分:活动设计(具体方案)

以下设计了一系列可以独立开展的活动,每个活动都包含目标、准备、流程、引导问题

认识自我,拥抱变化

我的“青春”画像

  • 目标: 探索自我概念,表达对青春期的复杂感受,促进自我接纳。
  • 准备: A3白纸、彩色画笔、蜡笔、杂志、剪刀、胶水。
  • 流程:
    1. 导入: “如果让你用一幅画来描绘你的‘青春期’,它会是什么样子?它可能包含什么颜色、图案、人物或事物?”
    2. 创作: 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3纸和绘画工具,让他们在20-25分钟内,自由创作一幅代表自己“青春期”的画像,可以画画,也可以从杂志上剪下图片拼贴。
    3. 分享(小组或自愿):
      • “画中哪个部分是你最喜欢的?为什么?”
      • “哪个部分让你觉得最有挑战?为什么?”
      • “这幅画想表达你什么样的心情或想法?”
      • “如果给这幅画起个名字,会是什么?”
  • 引导要点: 强调没有对错,艺术是表达自我的工具,鼓励学生分享真实感受,对分享者给予积极反馈。

情绪气象站

  • 目标: 提升情绪觉察力,学习用词汇精准描述情绪。
  • 准备: 一张大纸,画上不同天气图案(晴天、多云、下雨、打雷、下雪等),便利贴。
  • 流程:
    1. 讲解: “我们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,总是在变化,你的‘内心天气’是怎样的?”
    2. 匿名分享: 每位学生拿一张便利贴,匿名写下自己最近最主要的情绪(如:开心、焦虑、烦躁、平静),并可以简单写下原因(可选),然后贴在对应的“天气”图上。
    3. 观察与讨论:
      • “看看我们的‘情绪气象站’,今天哪种天气最多?这反映了我们班怎样的整体状态?”
      • “选择一种你不太熟悉的情绪,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感觉?”
      • “当你感觉‘下雨’或‘打雷’时,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,让自己感觉好一些?”
  • 引导要点: 强调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、被允许的,重点在于如何与情绪相处,而不是消除负面情绪。

人际交往,沟通无碍

我说你画(沟通版)

  • 目标: 体验沟通中的信息失真,学习清晰、准确表达和积极倾听的重要性。
  • 准备: 几张简单的、线条清晰的卡通画(如:一只戴着帽子的猫,一个举着伞的男孩),每人一张白纸和笔。
  • 流程:
    1. 第一轮: 学生两人一组,背对背,A看着图画,用语言向B描述这幅画,但不能说出“猫”、“伞”等具体名词,B根据A的描述在白纸上画出来,完成后对比原图。
    2. 第二轮: 换一幅画,角色互换,B描述,A来画。
    3. 讨论:
      • “为什么画出来的和原图差别这么大?哪些信息在传递中丢失了或被误解了?”
      • “在描述时,怎样才能让别人更明白你的意思?”(引导说出:具体、有条理、确认对方是否理解)
      • “在听别人描述时,怎样才是‘有效倾听’?”(引导说出:不打断、提问、复述确认)
  • 引导要点: 这个活动非常生动,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沟通的难点,并自然引出有效沟通的技巧。

沟通“解码器”

  • 目标: 学习使用“我信息”进行表达,减少指责,促进理解。
  • 准备: 白板或大张纸,写下两种沟通模式的对比。
  • 流程:
    1. 讲解: 介绍两种沟通模式:
      • “你信息” (指责): “你总是这么晚回来,一点都不关心我!”
      • “我信息” (表达): “当你很晚回家没有告诉我时(行为),我感到很担心和失落(感受),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多联系,知道你安全(需求/期望),下次你可以提前告诉我一声吗?(具体请求)”
    2. 小组练习: 给出一些常见的冲突场景(如:朋友失约、父母偷看日记),让学生分组讨论,并尝试将“你信息”改写为“我信息”。
    3. 角色扮演: 邀请小组上台进行角色扮演,展示改写后的对话,并讨论效果有何不同。
  • 引导要点: 强调“我信息”的核心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而不是攻击对方,这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。

应对压力,管理情绪

我的“压力瓶”与“解压工具箱”

  • 目标: 识别个人压力源,并探索个性化的压力应对方法。
  • 准备: 两个瓶子(或盒子),一些小纸条,彩笔。
  • 流程:
    1. “压力瓶”: 发给每位学生几张小纸条,请他们匿名写下最近感到压力大的事情(如:考试、父母吵架、和好朋友吵架等),揉成小团投入“压力瓶”中,辅导员可以说:“看,我们的压力都差不多,把这些烦恼暂时放进瓶子里,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。”
    2. “解压工具箱”: 我们来为自己打造一个“解压工具箱”,请学生在纸上写下或画出至少3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方法。
      • 行动类: 去跑步、听音乐、打一场球。
      • 放松类: 深呼吸(现场带领练习一次)、冥想5分钟、泡个热水澡。
      • 支持类: 找朋友聊天、向父母倾诉、写日记。
    3. 分享与建立: 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“解压妙招”,辅导员将其记录在白板上,形成一个班级共享的“解压工具箱”海报。
  • 引导要点: 让学生明白压力是普遍存在的,关键在于我们有方法去应对,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赋能。

探索未来,点亮梦想

20年后的我

  • 目标: 激发对未来的憧憬,将当下的行动与长远目标联系起来。
  • 准备: 纸、笔。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