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守志向,行稳致远
人生如航船,志向便是那指引方向的灯塔与驱动前行的风帆,若无灯塔,航船将在茫茫大海中迷失航向;若无风帆,航船将无力抵御惊涛骇浪,坚守志向,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,更是一种生存智慧,是个人成就事业、社会走向繁荣、国家实现复兴的根本保障。

坚守志向,是个人淬炼心性、成就卓越的基石。
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”苏轼一生仕途坎坷,屡遭贬谪,从繁华京城到偏远蛮荒,命运的风浪一次次试图将他吹离航道,他始终坚守着“兼济天下”的政治抱负与“寄情山水”的人生追求,在黄州,他躬耕东坡,写下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;在惠州,他日啖荔枝,吟出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乐观,正是这份对志向的执着坚守,让他在逆境中淬炼出超凡的才情与豁达的胸襟,最终成为一代文豪,反观当下,多少人拥有“鸿鹄之志”,却在现实的“燕雀之安”面前缴械投降,三分钟热度,浅尝辄止,他们在“尝试”的海洋中随波逐流,一事无成,可见,没有坚守的志向,只是空中楼阁,唯有坚守,才能将梦想的蓝图,一步步变为坚实的现实。
坚守志向,是抵御外界纷扰、保持初心的利器。
坚守志向,意味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拥有一份清醒与定力,外界总有太多的诱惑与噪音:一时的名利、他人的非议、安逸的陷阱,这些都会动摇我们的意志,让我们偏离既定的轨道,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的梦想,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他顶着“不务正业”的压力,一头扎进稻田,当“下海潮”席卷全国,当“铁饭碗”令人羡慕,他依然坚守在田埂上,用粗糙的双手和布满老茧的脚,丈量着科学的深度,这份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坚守,让他屏蔽了外界的喧嚣,心无旁骛地追求真理,倘若他当初被外界干扰,放弃了杂交水稻的研究,中国的粮食安全乃至世界粮食格局,都将是另一番景象,坚守志向,就是为我们的内心筑起一道防火墙,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宁静,在诱惑前守住底线,始终如一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。
坚守志向,是推动社会进步、铸就时代辉煌的动力。
个人的志向汇聚起来,便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伟力,从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周恩来,到“两弹一星”元勋们隐姓埋名、以身许国的壮举;从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林毅夫,到“振兴中华,乃我辈之责”的黄大年……一代代仁人志士,正是坚守着为国为民的宏大志向,才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共同铸就了我们今天的辉煌,一个社会如果崇尚投机取巧,鼓励“走捷径”,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力就会枯竭,反之,当坚守志向成为一种社会风尚,当更多的人愿意为了长远的目标而默默耕耘,这个社会必将充满活力,行稳致远。
诚然,坚守志向并非意味着固步自封、一成不变,它是一种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执着,也是一种“审时度势”的智慧,在坚守大方向的同时,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现路径,但心中那座名为“理想”的灯塔,必须永远明亮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人生之路,道阻且长,让我们以梦为马,以志为剑,在纷繁世事中锚定方向,在艰难险阻前砥砺前行,坚守志向,不仅是为了抵达理想的彼岸,更是为了在追寻的过程中,活出生命的厚度与价值,唯有如此,我们方能不负韶华,不负时代,行稳致远,抵达成功的彼岸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