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辅导站活动方案
活动目标
- 普及知识:让更多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、常见问题及求助途径,消除对心理咨询的污名化。
 - 提升技能:教授学生情绪管理、压力应对、人际交往、学习策略等实用心理技能。
 - 营造氛围:打造一个开放、包容、支持性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,让求助成为常态。
 - 早期识别:通过活动发现潜在有心理困扰的学生,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。
 
活动类型与具体案例
活动可以分为四大类:常规活动、主题活动、特色活动、危机干预活动。

(一) 常规活动 (常态化、基础性)
这类活动是心理辅导站的“基本功”,持续开展,形成稳定的服务模式。
- 
个体心理咨询
- 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,解决学生的学业压力、人际关系、情感困扰、生涯规划等问题。
 - 形式:预约制,保证私密性和专业性。
 - 案例:学生因考研压力过大导致失眠、焦虑,通过每周一次的咨询,学习放松技巧,调整认知,最终顺利备考。
 
 - 
团体心理辅导
- 针对特定主题(如人际交往、恋爱、情绪管理)开展小团体活动,成员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。
 - 形式:招募8-12人,进行6-8次系列团体辅导。
 - 案例:“人际交往成长小组”,通过角色扮演、团体游戏、分享讨论,帮助内向学生提升沟通技巧,建立自信。
 
 - 
心理测评与档案建立
- 提供专业的心理量表测评(如SCL-90、MBTI、焦虑自评量表等),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、情绪状态和职业倾向。
 - 形式:线上预约,线下测评,由专业老师解读报告。
 - 案例:新生入学季,提供“心理健康普查”,建立新生心理档案,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学生进行约谈和跟进。
 
 - 
心理书角/资料借阅
- 设立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,提供心理学书籍、期刊、电影清单等资源。
 - 形式:免费借阅,定期更新书单。
 - 案例:推出“本月推荐”书单,如《被讨厌的勇气》、《非暴力沟通》,并附上简短导读,鼓励学生借阅。
 
 
(二) 主题活动 (按节点、按主题)
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或社会热点,举办大型主题活动,扩大影响力。
- 
“5·25心理健康月”系列活动
- 主题:我爱我,关爱自我,接纳自我。
 - 活动案例:
- 启动仪式:签名墙、心理漫画展,主题为“拥抱不完美的自己”。
 - 心理讲座:邀请校内外专家,主题如“如何应对毕业季焦虑”、“网络时代的自我认同”。
 - 心理游园会:设置“情绪垃圾桶”(写下烦恼投入)、“优点轰炸”(互相赞美)、“信任背摔”等趣味游戏摊位。
 - 心理情景剧大赛:学生自编自演,将生活中的心理冲突搬上舞台。
 
 
 - 
“10·10世界精神卫生日”主题活动
- 主题:精神健康是一种人人享有的权利。
 - 活动案例:
- “树洞”信箱:设立实体或线上信箱,让学生匿名倾诉烦恼,并由心理老师定期回信或在公众号上匿名解答。
 - “解忧杂货铺”: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,由其他匿名同学或心理老师提供温暖建议。
 -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:通过线上答题形式,普及精神卫生知识。
 
 
 - 
“新生适应季”活动
- 主题:新起点,心适应。
 - 活动案例:
- 新生心理讲座:主题“大学第一课:如何开启精彩的心理生活”。
 - 团体破冰活动:针对新生班级,开展“我的大学新地图”等团体辅导,帮助新生快速熟悉同学和环境。
 - “学长学姐说”经验分享会: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分享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、应对学业压力等。
 
 
 
(三) 特色活动 (创新、趣味、体验式)
这类活动形式新颖,吸引力强,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益。
- 
正念减压工作坊
- 教授正念冥想、身体扫描等技巧,帮助学生缓解压力,提升专注力。
 - 形式:每周一次,由专业老师带领。
 - 案例:期末考试前,举办“考前减压正念一小时”活动,带领学生进行深呼吸和身体放松练习。
 
 - 
艺术疗愈系列活动
- 通过绘画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等非语言方式表达和疗愈内心。
 - 形式:工作坊形式。
 - 案例:
- 曼陀罗绘画:提供画笔和画纸,让学生通过绘制曼陀罗来整理思绪,获得平静。
 - 即兴戏剧:在安全的氛围中,通过戏剧游戏释放情绪,探索人际关系。
 
 
 - 
“OH卡牌”探索之旅
- 利用OH卡牌(潜意识图像卡)进行个人探索和团体互动,激发直觉和创造力。
 - 形式:小组活动,由带领者引导提问和分享。
 - 案例:主题“我的未来画像”,让学生抽取卡牌,并分享卡牌对自己未来的联想和启发。
 
 - 
心理电影展映与沙龙
- 播放经典心理主题电影(如《心灵捕手》、《美丽心灵》),并邀请老师带领讨论。
 - 形式:电影放映 + 现场讨论。
 - 案例:放映《头脑特工队》,引导学生讨论“情绪是什么”、“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”。
 
 
(四) 危机干预活动 (预防、预警、干预)
这是心理辅导站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- 
心理危机预警机制
- 建立班级心理委员-辅导员-心理辅导站三级预警网络,定期培训心理委员,及时发现高危学生。
 - 形式:定期会议、专业培训。
 
 - 
心理危机干预演练
- 模拟学生自杀、急性应激事件等危机场景,训练相关人员如何快速响应、有效沟通和妥善处理。
 - 形式:桌面推演或现场演练。
 
 - 
生命教育与珍爱生命主题活动
- 通过讲座、展览、宣誓等形式,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,珍爱生命,积极面对挫折。
 - 案例:“生命彩虹”主题展览,展示生命的美好与韧性。
 
 
活动组织流程
- 
策划阶段:
- 调研需求:通过问卷、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前最关心、最需要的心理主题。
 - 确定主题:结合调研结果和重要时间节点,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。
 - 制定方案:撰写详细的活动策划书,包括目的、内容、流程、预算、人员分工、应急预案等。
 
 - 
宣传阶段:
- 多渠道宣传:利用学校官网、公众号、微博、校园广播、海报、横幅、班级通知等进行立体式宣传。
 - 吸引眼球:设计精美的海报,使用有趣的语言,突出活动的亮点和价值。
 - 明确报名方式:提供清晰的报名链接或二维码。
 
 - 
执行阶段:
- 场地布置:营造温馨、舒适、安全的氛围。
 - 人员到位:主持人、带领者、志愿者各司其职。
 - 流程控制:严格按照活动流程进行,灵活应对突发状况。
 - 物资准备:准备好所有所需道具、资料、设备等。
 
 - 
总结阶段:
- 效果评估:通过现场反馈、问卷等方式收集参与者意见。
 - 资料归档:整理活动照片、视频、新闻稿、总结报告等资料。
 - 复盘改进:召开内部会议,总结经验教训,为下一次活动优化提供依据。
 
 
宣传与推广策略
- 内容为王:定期推送高质量的心理科普文章、活动预告、咨询师风采、学生感悟等。
 - 打造IP:将某个特色活动(如“心理游园会”、“正念冥想”)打造成心理辅导站的品牌活动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