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尊严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挑战,如何坚守?

尊严:立身之本,国之魂魄

尊严,是一个人内在品格的闪光,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,更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,它并非指外在的荣华富贵或他人的奉承,而是源于内心的自信、道德的坚守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,无论是个体的安身立命,还是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,尊严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尊严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挑战,如何坚守?-图1


分论点一:尊严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

论点阐述: 一个人若丧失了尊严,便如行尸走肉,失去了灵魂的重量,尊严赋予我们独立的人格、不屈的意志和追求卓越的动力,它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挺直腰杆,在面对诱惑时能坚守底线。

正面论据:

  1. 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:

    • 事例: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,郡里派督邮来视察,要求他束带相迎,陶渊然耻于这种阿谀奉承的官场作风,感叹道:“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的俸禄,去向这种小人弯腰行礼!”随即辞官归隐,从此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
    • 分析: 陶渊明放弃的是官位和俸禄,但守护的是文人的风骨和个人的尊严,他宁愿清贫自守,也不愿牺牲人格换取世俗的利益,他的选择,成为了后世无数知识分子追求精神独立的典范,证明了尊严的价值远高于物质。
  2. 朱自清“不领美国救济粮”:

    • 事例: 1948年,朱自清身患重病,生活困顿,当时美国执行扶植日本的政策,并带有侮辱性地向中国知识分子发放“救济粮”(面粉),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。”他宁肯饿死,也坚决不领这份带有政治色彩的救济粮。
    • 分析: 在生死关头,朱自清选择用生命捍卫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,他的行为超越了个人生存的困境,升华为一种民族气节,这表明,尊严是高于生命的终极价值,是人格独立的最高体现。
  3. 苏武牧羊:

    • 事例: 汉代使臣苏武出使匈奴,被扣留,匈奴贵族威逼利诱,许以高官厚禄,苏武严词拒绝,他被流放到北海(今贝加尔湖)牧羊,长达十九年,受尽折磨,却始终手持汉节,信念不改。
    • 分析: 苏武的“节”,不仅是使节的凭证,更是他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的象征,在无人之境,他用十九年的坚守,向世界宣告了汉朝使臣不可侵犯的尊严,他的故事,是个人尊严与国家尊严完美统一的千古绝唱。

反面论据:

  1. 严监生临死前多点一根灯草:
    • 事例: 吴敬梓在《儒林外史》中描绘了一个吝啬鬼严监生,他临死前,因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而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,直到家人挑掉一根,他才安然离世。
    • 分析: 严监生的“尊严”被极度扭曲,完全被物质欲望所奴役,他丧失了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,其行为显得既可笑又可悲,这个反面例子警示我们,如果将尊严建立在金钱和物质之上,一旦失去这些外在依托,所谓的“尊严”便会荡然无存,人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。

分论点二:尊严是国家与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

论点阐述: 一个国家,若失去了尊严,便会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;一个民族,若失去了尊严,便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凝聚力,国家的尊严体现在主权独立、文化自信和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的尊重。

正面论据:

  1. 中国抗日战争:

    • 事例: 从1931年到1945年,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,中华儿女同仇敌忾,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,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,还是敌后战场的顽强游击,都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尊严。
    • 分析: 这场战争不仅是保卫领土的战争,更是一场保卫民族尊严的圣战,战争的胜利,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,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  2.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(1971年):

    • 事例: 在长达22年的被非法排斥在外后,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,当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,时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仰天大笑,那是一个民族扬眉吐气的瞬间。
    • 分析: 这一事件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地位和尊严的普遍认可,它不仅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,更是中华民族尊严回归世界舞台的里程碑,从此,中国以一个独立、自主、平等的姿态,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  3. “两弹一星”的研制成功:

    • 事例: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和技术封锁,中国自力更生,成功研制出原子弹、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。
    • 分析: “两弹一星”的成功,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,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,它向世界宣告,中华民族有智慧、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,这种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、强大的民族尊严。

反面论据:

  1. 晚清政府的“跪着外交”:
    • 事例: 从鸦片战争到《辛丑条约》,晚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屡战屡败,奉行“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”的屈辱外交,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,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,国家尊严荡然无存。
    • 分析: 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,导致了国家的沉沦和人民的苦难,一个丧失了尊严的国家,无法获得他国的尊重,只能任人宰割,这段屈辱的历史深刻地告诉我们:国家的尊严,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力和不屈的斗争来捍卫,任何妥协退让换不来真正的和平与尊重。

分论点三:尊严需要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捍卫

论点阐述: 尊严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源于个体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坚守;尊严也需要通过行动去捍卫,面对不公与侵犯,沉默和退让只会让尊严进一步流失。

正面论据:

  1. 司马迁《史记》:

    • 事例: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,被处以宫刑,这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和摧残,但他没有沉沦,而是将所有屈辱和愤懑倾注于笔端,发愤著书,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,最终完成了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。
    • 分析: 司马迁用超越苦难的坚韧和卓越的成就,捍卫了自己的尊严,他的尊严,不是来自皇帝的赦免,而是来自他内心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历史使命的担当,他用一部伟大的著作,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尊严。
  2. 马丁·路德·金与民权运动:

    • 事例: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·路德·金,倡导以“非暴力抵抗”的方式,反对种族歧视和隔离,他领导的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、向华盛顿进军等,以和平的方式唤醒了整个国家的良知。
    • 分析: 金博士的行动,是在用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,为整个黑人民族争取应有的尊严和权利,他教导人们,捍卫尊严不一定要以暴制暴,更重要的是唤醒良知,坚守道义,他的努力,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,为少数族裔赢得了尊严。

反面论据:

  1. “和珅跌倒,嘉庆吃饱”:
    • 事例: 清代大贪官和珅,权倾朝野,聚敛了惊人的财富,他的财富并非来自正当的俸禄,而是通过搜刮民脂民膏、卖官鬻爵等手段得来,他的“富贵”建立在整个国家尊严和百姓尊严被践踏的基础之上。
    • 分析: 和珅的结局是身败名裂、家产被抄,他的故事说明,任何以牺牲他人尊严和国家尊严为代价换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