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包容议论文事例,新时代如何用鲜活案例诠释包容价值?

个人修养与人际交往层面

这类事例贴近生活,易于理解和共情,适合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作为引子。

包容议论文事例,新时代如何用鲜活案例诠释包容价值?-图1

事例1:将相和——廉颇与蔺相如

  • 背景: 战国时期,赵国名将廉颇因功高自傲,而蔺相如因“完璧归赵”和“渑池之会”被赵王封为上卿,位在廉颇之上,廉颇因此心怀不满,扬言要羞辱蔺相如。
  • 包容体现: 蔺相如得知后,为了国家利益,处处回避廉颇,甚至在路上遇到也主动绕行,他的门客不解,他解释道:“我连秦王都不怕,又怎会怕廉颇将军?只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,是因为我们两人都在,如果我们两虎相斗,势必两败俱伤,我之所以避让他,是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,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。”
  • 结果: 廉颇听闻此言后,羞愧万分,便负荆请罪,两人最终成为至交,共同守护赵国。
  • 点评: 这是包容的最高境界之一——为了集体利益而放下个人荣辱,蔺相如的包容,超越了个人面子,展现了顾全大局的政治智慧和胸襟,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。

事例2:六尺巷——张英与吴家

  • 背景: 清朝康熙年间,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纠纷,张家修书一封,希望张能为家中撑腰,张英收到家书,遂修一纸家书:“一纸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,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  • 包容体现: 张家家人看后,自感惭愧,主动让出三尺地基,吴家见状,也深受感动,让出三尺来,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,被称为“六尺巷”。
  • 结果: 一场可能激化的邻里矛盾,因一方的包容和退让而化为美谈,成为后世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。
  • 点评: 这个故事展现了包容的谦和与智慧,它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的豁达,张英用一首诗教育了家人,也用行动化解了矛盾,彰显了儒家“仁”与“和”的思想。

文化与社会层面

这类事例更具深度,能体现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成熟度。

事例3:大唐盛世——多元文化的熔炉

  • 背景: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和包容的朝代之一,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,吸引了来自波斯、大食(阿拉伯)、日本、新罗等各国的商人、僧侣、使节和留学生。
  • 包容体现:
    1. 宗教包容: 朝廷允许佛教、道教、景教(基督教聂斯脱里派)、祆教(琐罗亚斯德教)等多种宗教并存,并允许其自由传播和修建寺庙,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物证,就证明了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和谐共存。
    2. 文化包容: 胡风胡服盛行,音乐、舞蹈、服饰等吸收了大量外来元素,形成了雄浑、开放、自信的文化风貌,唐诗的繁荣,本身就是对各种思想、情感和题材的最大包容。
    3. 民族包容: 唐朝不拘一格任用人才,无论出身,只要有才能,皆可入仕,许多非汉族将领在唐军中担任要职,如高句丽人高仙芝、突厥人阿史那社尔等。
  • 结果: 唐朝因此获得了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,创造了辉煌的文明,成为后世敬仰的黄金时代。
  • 点评: 唐朝的包容是制度性的、全方位的,它不仅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国策,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,是盛唐气象的核心,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。

事例4:国共合作——从“西安事变”到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”

  • 背景: 1936年,张学良、杨虎城发动“西安事变”,扣押蒋介石,旨在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,当时,党内党外都有人主张杀掉蒋介石,以绝后患。
  • 包容体现: 中共中央从民族大义出发,力排众议,主张和平解决事变,并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谈判,蒋介石被迫接受“停止内战,联共抗日”的条件,事变得以和平解决。
  • 结果: 这件事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,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,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包容和民族责任感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。
  • 点评: 这是包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伟大实践,它超越了党派私利,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置于首位,这种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智慧,是包容精神挽救危局、开创未来的典范。

思想与学术层面

这类事例能体现包容对于知识进步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性。

事例5:百家争鸣——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

  • 背景: 春秋战国时期,社会剧烈变革,旧有秩序崩塌,催生了各种思想流派,儒、墨、道、法、名、阴阳等“百家”各自著书立说,相互辩驳,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。
  • 包容体现: 尽管各派主张水火不容(如儒家讲“仁爱”,法家讲“法治”),但当时的社会氛围允许不同思想自由存在和竞争,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,往往不拘一格,采纳不同学派的主张,这种“不为一尊”的环境,为思想的碰撞和繁荣提供了土壤。
  • 结果: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根基,产生了孔子、老子、孟子、庄子、韩非子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,其思想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两千多年。
  • 点评: 百家争鸣是思想包容的极致体现,它证明了,真理越辩越明,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多元思想的激荡,没有对异见的容忍,就没有思想的进步。

事例6:科学界的宽容——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

  • 背景: 20世纪初,以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的物理学家,围绕量子力学的基本解释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激烈辩论,他们针锋相对,互不相让,甚至被称为“上帝的掷骰子”之争。
  • 包容体现: 尽管两人观点截然相反,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彼此人格的尊重和学术的敬意,他们的辩论是公开的、理性的,目的是为了探求真理,而非人身攻击,这种“对手是最好的朋友”的学术氛围,是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  • 结果: 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,极大地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,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严谨,两人也因此获得了世人的尊敬,他们的友谊也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。
  • 点评: 这是学术包容的典范,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包容不是没有分歧,而是在分歧中保持尊重、理性探讨,共同追求真理,这种精神是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。

总结与运用建议

在议论文中运用这些事例时,可以注意以下几点:

  1. 选择恰当: 根据你的论点,选择最贴切的事例,谈个人修养,用“将相和”或“六尺巷”;谈国家发展,用“大唐盛世”;谈民族大义,用“抗日统一战线”;谈思想进步,用“百家争鸣”。
  2. 叙述简练: 事例是论据,不是故事会,简要交代背景、核心的包容行为和最终结果即可,不必长篇大论。
  3. 分析深刻: 事例之后,一定要有分析,要点明这个事例“好在哪里”,它如何证明了你的观点,分析“将相和”时,要强调其“顾全大局”的核心价值。
  4. 正反对比: 可以用反面例子来衬托包容的重要性,一个因缺乏包容而导致的悲剧(如历史上因党争而衰败的朝代),能让正面论点更有说服力。

希望这些事例能对你的议论文写作有所帮助!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