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双减后学生负担真减了吗?教育焦虑如何破解?

论负担:生命之重与成长之翼

人生在世,仿佛一场负重前行的远征,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,我们便开始背负起形形色色的“负担”,学业的压力、工作的辛劳、家庭的牵绊、社会的期望,乃至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往的悔恨,这些如影随形的重量,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,甚至渴望挣脱,倘若我们换个视角审视,便会发现,负担并非全然是压垮生命的巨石,它更可能是砥砺我们意志的磨刀石,是托举我们飞向更高处的翅膀。

双减后学生负担真减了吗?教育焦虑如何破解?-图1

负担是成长的基石,赋予生命以深度与韧性。 没有谁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,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,却经不起一丝风雨,恰恰是那些看似沉重的负担,塑造了我们坚韧的品格,正如一棵树,唯有扎根于深厚的土壤,历经风霜的洗礼,才能长成参天大树,枝繁叶茂,学业的负担,迫使我们勤学不辍,在知识的海洋中锤炼思维;工作的负担,教会我们责任与担当,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;人际交往的负担,让我们学会理解与包容,在复杂的关系中洞察人心,正是这些负担,磨平了我们身上的浮躁与稚气,沉淀下智慧与沉稳,一个从未背负过重物的人,其生命必然是轻飘而单薄的,唯有在负担的砥砺下,我们的生命才能获得坚实的质感与深刻的内涵。

负担是责任的体现,连接个体与世界的纽带。 负担并非孤立存在,它往往与“责任”相伴相生,对父母的赡养,对子女的抚育,对社会的贡献,这些看似是“枷锁”的负担,实则是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存在的价值证明,正是因为背负着家庭的责任,我们才有了奋斗的明确方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;正是因为肩负着社会的责任,我们的个人价值才能融入时代洪流,获得更广阔的意义,这份负担,让我们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原子,而是与亲人、朋友、社群紧密相连的节点,它让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,在承担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厚重,正如马丁·路德·金所言:“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,而是好人的沉默。”当我们选择背负起应有的责任,便是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光明与温暖。

我们必须警惕“负担”的异化,学会智慧地取舍与平衡。 并非所有的负担都是有益的,当负担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,或是源于不切实际的欲望与攀比时,它便会异化为一种精神枷锁,将我们拖入焦虑与痛苦的深渊,现代社会中,过度的学业竞争、无休止的“内卷”、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物质欲望,都为我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,这些非理性的负担,不仅无法促进成长,反而会消耗我们的心力,遮蔽生命本真的美好,面对负担,我们需要拥有一颗“取舍”的智慧之心,要分清哪些是“必要的负担”,是成长与责任的基石;哪些是“多余的包袱”,是欲望与虚荣的累赘,学会放下那些无法掌控的执念,简化生活,轻装上阵,我们才能在负重前行时,依然能欣赏沿途的风景,保持内心的从容与自由。

真正的智慧,在于化负担为动力,在负重中寻找飞翔的姿态。 古人云: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这磨砺与苦寒,何尝不是一种负担?但正是它们,成就了宝剑的锋利与梅花的芬芳,我们不应将负担视为敌人,而应将其视为一位严厉的导师,它让我们在逆境中学会坚韧,在压力下激发潜能,在迷茫中看清方向,当我们将负担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,它便不再是压在心头的巨石,而是助推我们向上的气流,就像雄鹰,正是借助了上升气流的阻力,才能翱翔于九天之上,人生的旅途,亦是如此,那些我们曾经认为无法背负的重量,终将成为托举我们抵达更高峰的坚实台阶。

负担是生命固有的属性,它既是压力,也是动力;既是束缚,也是翅膀,我们无法选择生命中是否有负担,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负担,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它,以坚韧的意志承载它,以智慧的头脑取舍它,在负重中磨砺,在承担中成长,我们将发现,那些曾经让我们步履维艰的负担,都已化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,引领我们飞向一个更加辽阔、丰盈的人生境界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