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双困生辅导成效如何?最新跟踪数据来了?

“双困生”辅导记录表

“双困生”定义: 通常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(学困生)和/或在生活、心理、行为习惯上存在困难(困生)的学生,辅导的核心是“一人一策”,精准施策。

双困生辅导成效如何?最新跟踪数据来了?-图1


第一部分:学生基本信息

项目
学生姓名
所在班级
性别
出生年月
辅导教师
辅导开始日期
辅导周期 (2025年秋季学期 / 每周1次,共8次)

第二部分:学生情况分析(辅导前)

这是辅导工作的基础,需要客观、全面地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。

分析维度 具体情况描述
学习情况分析 学科薄弱点: (数学应用题理解能力差,语文作文无话可说,英语单词记忆困难)
学习习惯: (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作业拖沓、马虎,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,学习基础薄弱)
学习态度: (对学习缺乏兴趣,有畏难情绪,自信心不足,甚至有厌学倾向)
生活/心理/行为情况分析 家庭情况: (单亲家庭、留守儿童、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疏于管教、家庭经济困难等)
心理状态: (性格内向、孤僻、敏感、自卑,或情绪波动大、易怒,缺乏安全感)
行为表现: (纪律性差,与同学关系紧张,有迟到、早退现象,沉迷手机或游戏)
主要原因分析 综合判断,导致学生“双困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?
(家庭关爱缺失导致心理问题,进而影响学习状态;学习上的反复失败打击了自信心,形成恶性循环;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,导致事倍功半等)
优势与潜能 该学生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或潜在优势?
(虽然成绩不好,但乐于助人;对画画/体育有特长;动手能力强;在某些课上偶尔会表现出好奇心等,这是建立自信的突破口。)

第三部分:辅导目标设定

目标应具体、可衡量、可实现、相关、有时间限制(SMART原则)。

辅导总目标 (帮助该生重建学习自信,改善学习习惯,提升至少一门主科的成绩,并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。)
阶段/具体目标 认知与情感目标:
- (在1个月内,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1个学习问题。)
- (在学期末,能当众朗读一篇课文,声音洪亮,不紧张。)
学业与技能目标:
- (在本学期末,数学平均分从50分提升至65分以上。)
- (掌握“错题本”的使用方法,并能坚持每周整理。)
行为与人际目标:
- (在2个月内,无迟到、早退现象,上课纪律表现良好。)
- (能与同桌或小组同学完成一次合作学习任务。)

第四部分:辅导过程记录(核心部分)

建议每次辅导后及时填写。

日期 辅导地点 辅导形式 与过程记录 学生反应与表现 辅导反思与调整
示例:
9.15
心理辅导室 一对一谈心 建立关系: 从其喜欢的篮球明星聊起,放松警惕,建立信任。
了解情况: 询问他最近学习上遇到的困难,引导他说出“数学听不懂,作业不会做”的挫败感。
情绪疏导: 肯定他愿意沟通的勇气,告诉他“听不懂很正常,我们一起找办法”。
制定小计划: 约定每天只弄懂一道数学例题,完成后可以打10分钟篮球。
反应: 从开始的低头不语,到后来能小声说出自己的烦恼,眼睛里有了一些光亮。
表现: 对“每天一题”的计划表示可以尝试。
反思: 谈心效果比直接讲题好,要抓住他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。
调整: 下次辅导先检查“每日一题”的完成情况,再进行知识点讲解。
(请在此处复制新行进行记录)

第五部分:辅导效果评估与总结

评估维度 辅导后表现 与辅导前对比
学习态度 (能按时完成基础作业,上课偶尔能举手发言。) 从“完全不想学”到“愿意尝试完成简单任务”。
学业表现 (最近一次数学小测,成绩提升至62分。) 成绩有明显进步,对基础题的掌握更牢固。
行为习惯 (迟到现象基本消失,能遵守课堂纪律。) 纪律性有所好转,自我控制能力增强。
心理状态 (在走廊里遇到老师,会主动打招呼,脸上有了笑容。) 更加开朗,自信心有所提升,愿意与人交流。
人际关系 (在体育课上能和同学一起打篮球。) 与部分同学的隔阂在减小,开始融入集体活动。

第六部分:后续跟进计划

辅导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长期关注。

跟进措施 负责人 时间安排
学业上: 继续执行“每日一题”,并逐步增加难度,与科任老师沟通,课堂上多给予提问和鼓励。 辅导教师、科任老师 每日/每周
心理上: 每两周进行一次简短的谈心,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,表扬其进步。 辅导教师 每两周一次
行为上: 与家长保持联系,反馈学生在校表现,争取家庭支持,共同督促。 辅导教师、家长 每月至少一次电话或微信沟通
集体中: 鼓励其参加班级或学校的某项活动(如运动会、文艺汇演),发挥其特长,增强集体归属感。 班主任、辅导员 持续进行

第七部分:教师签名与日期

辅导教师签名: 日期:

填写说明与注意事项

  1. 客观性与保密性: 记录应基于客观事实,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带有偏见的词语,此记录属于学生个人档案,应注意保密,仅限于相关教育人员查阅。
  2. 动态调整: 辅导记录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辅导过程中,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和反馈,及时调整辅导策略和目标。
  3. 突出重点: 无需每次都面面俱到,记录下本次辅导最有价值、最关键的信息即可。
  4. 多方联动: “双困生”的辅导工作离不开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,在记录中应体现与家长、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与协作。
  5. 以鼓励为主: 无论学生的进步多么微小,都应及时记录和肯定,积极的反馈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关键。
  6. 保护隐私: 在记录中,如涉及家庭等敏感信息,措辞应委婉、专业,避免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。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