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关雎在当代是否仍具现实意义?

和鸣之始,礼乐之根——重读《关雎》的当代启示

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当《诗经》三百篇的华章在历史长河中缓缓开启,我们首先听到的,便是这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清越鸟鸣,作为《国风》的开篇之作,《关雎》不仅仅是一首古朴的情诗,它更是一座文化丰碑,一面映照中华民族情感世界与价值追求的镜子,它以最真挚的情感、最典雅的礼乐、最和谐的意象,为我们揭示了何为“和鸣”的爱情,何为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的君子风范,其蕴含的智慧与美,至今仍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。

关雎在当代是否仍具现实意义?-图1

《关雎》是一首情感的赞歌,展现了人性中最本真、最热烈的追求。 诗歌以雎鸠和鸣起兴,以“窈窕淑女”点明爱慕的对象,毫不掩饰地唱出了“君子好逑”的心声,这种情感是纯粹的,是“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”的辗转反侧;也是执着的,是“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”的魂牵梦绕,它没有后世文人墨客的矫揉造作,也没有封建礼教的沉重枷锁,只有一种源于生命本能的、蓬勃向上的爱慕与渴望,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,是人性中最光辉的部分。《关雎》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打动我们,正是因为它捕捉并艺术化地呈现了这种共通的人类情感,让我们在“窈窕淑女”的形象中,看到了理想与美的化身,在“君子”的执着中,看到了爱与诚的力量。

《关雎》是一首礼乐的典范,构建了“情”与“礼”的和谐统一。 《关雎》的魅力,远不止于其情感的真挚,更在于其对情感的“节制”与“升华”,诗歌的后半部分,当情感达到高潮时,笔锋一转,转向了“琴瑟友之”与“钟鼓乐之”的盛大场景,这并非简单的“追到手”,而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升华,主人公将对“淑女”的思念,化作了要用高雅的“琴瑟”去亲近她、用庄重的“钟鼓”去取悦她的郑重承诺,这一“友”一“乐”,将原始的冲动转化为审美的、文化的行为,将个人的情感追求纳入了社会伦理与礼仪文化的框架之中,这正是儒家思想“发乎情,止乎礼义”的生动体现,它告诉我们,情感的抒发应当有度,美的追求应当合乎规范,这种“情”与“礼”的辩证统一,既尊重了人的自然情感,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秩序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中和之美”的最高理想。

《关雎》是一面文化的镜子,映照出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与价值取向。 作为《诗经》的首篇,《关雎》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,古人将其置于卷首,绝非偶然,而是寄寓了深刻的政治与伦理寓意,汉代经学家认为,《关雎》是“后妃之德”,它能“风天下而正夫妇”,为天下男女树立了榜样,这种解读虽有其时代局限性,但也揭示了《关雎》所承载的文化功能,它所倡导的,并非是轻佻的私情,而是一种能够“宜其室家”的、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,从“雎鸠”的专一,到“君子”的真诚,再到最终“琴瑟钟鼓”的和谐,《关雎》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家庭图景,这幅图景,不仅是个人的幸福,更是社会安定的基石,它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天下的稳定紧密相连,体现了中华文化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一贯逻辑。《关雎》早已超越了一首情诗的范畴,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和谐、社会有序的美好愿景。

在价值多元、情感表达日益直接的今天,重读《关雎》,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历久弥新的魅力,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爱,不仅仅是瞬间的激情,更是长久的尊重与守护;真正的美,不在于放纵的宣泄,而在于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的含蓄与典雅,它教会我们,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,也要思考这份追求对家庭、对社会所应负有的责任,从雎鸠的和鸣,到琴瑟的相和,再到钟鼓的齐奏,《关雎》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关于爱、美与和谐的永恒乐章,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,更是我们安顿情感、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