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严厉与溺爱,当代教育如何平衡度?

论严厉与溺爱:教育天平上的两极,智慧为秤

家庭教育,是人类社会传承与发展的基石,在这座基石之上,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——“严厉”与“溺爱”,如同一对孪生却又对立的漩涡,时常将父母与子女卷入其中,前者如严冬,旨在磨砺意志;后者如温室,旨在提供安逸,真正的教育智慧,并非在二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在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,以“爱”为根,以“智”为秤,托举起孩子健康成长的未来。

严厉与溺爱,当代教育如何平衡度?-图1

严厉之刃,可琢玉亦可碎玉。

严厉,若运用得当,是一把雕琢璞玉的刻刀,它代表着规则的建立、责任的担当和意志的锤炼,古人云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没有规矩的约束,孩子便如脱缰的野马,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,一个在适度严厉中成长的孩子,懂得敬畏规则,明白行为的边界,更能培养出坚韧不拔、迎难而上的品质,军事化的训练、严格的家教,往往能锻造出纪律严明、能力出众的精英,从这个角度看,严厉是塑造品格的必要手段,是帮助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桥梁。

当严厉逾越了界限,便会化作一把伤人的利刃,过度的严厉,演变为苛责、打压甚至精神虐待,它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与自卑的种子,孩子生活在“高压”之下,言行举止皆需看父母脸色,久而久之,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扼杀,创新精神被磨灭,甚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,以极端方式反抗,这种“严苛”之爱,看似是为孩子好,实则是在用爱的名义进行伤害,最终可能造就一个外表光鲜、内心脆弱的“空心人”。

溺爱之温,可育苗亦可腐根。

与严厉相对,溺爱则是一片看似温暖却暗藏危机的沼泽,它源于父母无节制的爱与保护,表现为对孩子无原则的满足、无底线的纵容,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,如同温室里的花朵,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洗礼,他们习惯了“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”,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;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,难以理解他人,缺乏同理心与合作精神,当这些孩子步入社会,一旦遭遇挫折,便会因缺乏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一蹶不振,甚至产生心理危机,溺爱并非真正的爱,而是一种“温柔的陷阱”,它以爱之名,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磨砺与试错机会,最终让本应茁壮成长的幼苗,在过度安逸中腐朽。

爱为基石,智慧为秤,寻找教育的黄金分割点。

既然严厉与溺爱皆有其弊,那么教育的真谛究竟何在?答案在于“平衡”,真正的教育,不是在“严”与“宽”之间做选择题,而是要找到那个“黄金分割点”,这个点的核心是“爱”,方法是“智慧”。

爱是教育的基石。 无论是严厉的管教还是温和的引导,都必须源于真挚的爱,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动机,严厉若没有爱作为底色,便成了冷酷的控制;宽容若没有爱作为前提,便成了无原则的放纵,父母要让子女明白,所有的规则和约束,都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,而非父母权威的彰显。

智慧是平衡的砝码。 智慧的教育,懂得“严”与“爱”的适时切换。

  • 在原则问题上要“严”:涉及品德、安全、责任等大是大非的问题,必须立场坚定,规则明确,绝不容忍,这是为孩子的人生“画线”,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为,什么不可为。
  • 在非原则问题上要“宽”:对于孩子的兴趣选择、个性发展、日常小事等,应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宽容,允许他们犯错,鼓励他们探索,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,这是为孩子的人生“留白”,让他们有自我成长的空间。
  • 严而有格,爱而有度:严厉时,要让孩子明白道理,而非仅仅屈服于权威;溺爱时,要懂得“延迟满足”,让孩子明白努力与回报的关系,培养其耐心和毅力。

严厉与溺爱,是家庭教育天平的两极,任何一端的过度倾斜,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衡,我们既不能用严苛的“冰”冻住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,也不能用无度的“水”淹没他们独立成长的航程,为人父母者,当以爱为舟,以智慧为桨,在这片教育的海洋中航行,既要为孩子划定航道的边界,也要给予他们扬帆远航的自由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原则底线,又有独立人格;既能抵御风浪,又能拥抱阳光的新一代,让他们在人生的广阔天地中,行稳致远,成就自我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