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人物、当代楷模、文学/艺术形象、身边凡人,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。

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四类人物,并提供具体的人物举例和使用技巧。
第一类:历史人物(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)
这是议论文写作最常用、也最“保险”的一类素材,他们经过了时间的淘洗,事迹清晰,评价相对固定,便于我们提炼观点。
为什么好用?
- 经典权威:引用历史人物,能迅速建立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厚重感。
- 论据充分:生平事迹丰富,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,支撑多个分论点。
- 适用性广:几乎所有的作文主题(如坚持、爱国、创新、品德等)都能找到对应的历史人物。
推荐人物(按主题分类):
| 主题关键词 | 推荐人物 | 事迹/名言 | 可论证的角度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家国情怀 | 屈原 | 《离骚》、投江殉国 | 忠贞不渝、心系天下、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。 |
| 岳飞 | 精忠报国、壮志未酬 | 精忠报国的忠诚、壮志未酬的悲壮。 | |
| 文天祥 | 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 | 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、崇高的个人品德。 | |
| 坚韧不拔 | 苏轼 | 乌台诗案、屡遭贬谪、创作高峰 |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、身处逆境仍能创造价值。 |
| 司马迁 | 宫刑之辱、完成《史记》 | 忍辱负重、发愤著书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。 | |
| 勾践 | 卧薪尝胆、三千越甲可吞吴 | 忍辱负重、坚持不懈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。 | |
| 创新求变 | 商鞅 | 商鞅变法、徙木立信 | 勇于改革、不畏强权、建立制度的力量。 |
| 王安石 | 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 | 锐意改革、敢于挑战权威的魄力。 | |
| 品德修养 | 陶渊明 | 采菊东篱下、不为五斗米折腰 |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、坚守高洁的品格、淡泊名利。 |
| 孔子 | 周游列国、有教无类 |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、仁者爱人的胸怀、教育者的担当。 | |
| 科学探索 | 祖冲之 | 精确计算圆周率 | 追求极致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。 |
| 张衡 | 发明地动仪 | 观察世界、勇于探索未知。 |
使用技巧:
- 避免脸谱化:不要只写屈原“爱国”,苏轼“豁达”,要写出他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,苏轼的豁达是经历了无数痛苦后的自我超越,是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通透。
- 挖掘细节:用具体的细节代替空泛的评价,比如写司马迁,可以写他“肠一日而九回,居则忽忽若有所亡,出则不知其所往”的痛苦,更能体现他完成《史记》的不易。
- 古今对比:将历史人物与当代社会现象结合,突出其现实意义,用陶渊明的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来反思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。
第二类:当代楷模(“时代潮流,勇立潮头”)
这类人物贴近时代,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感染力,能让文章显得新颖、有温度。
为什么好用?
- 时代性强:能体现你对当下社会的关注,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。
- 鲜活生动:他们的故事还在发生中,细节丰富,情感真实。
- 正面导向:符合主流价值观,积极向上,不易出错。
推荐人物(按领域分类):
| 领域 | 推荐人物 | 事迹/精神 | 可论证的角度 |
|---|---|---|---|
| 科学报国 | 袁隆平 | 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禾下乘凉梦 | 一生的奉献、心系天下苍生、淡泊名利、专注与坚守。 |
| 屠呦呦 | 发现青蒿素、拯救数百万生命 | 独立思考、团队协作、传承与创新。 | |
| 南仁东 | “天眼之父”FAST | 二十二年坚守、科学报国的执着、梦想的力量。 | |
| 文化传承 | 樊锦诗 | “敦煌女儿”、守护莫高窟 | 一生的坚守、文化自信、奉献精神。 |
| 叶嘉莹 | “穿裙子的士”、古典诗词传播者 |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、文化自信的坚守者。 | |
| 平凡英雄 | 张桂梅 | 华坪女高校长、大山里的灯塔 | 教育扶贫、无私奉献、改变命运的伟大力量。 |
| 杜富国 | “雷神英雄”、扫雷英雄 | 舍己为人、血性担当、新时代的军人精神。 | |
| 钟南山 | 非典、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 | 敢于担当、科学精神、医者仁心。 | |
| 工匠精神 | 高凤林 | 火箭“心脏”焊接人、大国工匠 | 精益求精、专注执着、平凡岗位上的不凡追求。 |
使用技巧:
- 提炼精神内核:不要简单罗列他们的成就,要提炼出他们精神的核心,袁隆平的成就背后是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的朴素愿望和“一生只做一件事”的极致专注。
- 结合时代背景: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,张桂梅的事迹是在“脱贫攻坚”和“乡村振兴”的时代背景下,教育扶贫的生动缩影。
- 避免过度赞美:用客观、平实的语言叙述,让事迹本身说话,比空洞的赞美更有力量。
第三类:文学/艺术形象(“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)
这类人物是虚构的,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命运挣扎具有普遍性,能从哲学和人性层面深化文章主题。
为什么好用?
- 象征性强:文学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,可以用来论证一些抽象的哲学命题。
- 角度新颖:用文学人物来论证现实问题,会显得很有文化思辨色彩。
- 情感共鸣:经典文学形象能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考。
推荐人物(按作品/主题分类):
| 作品/作者 | 推荐人物 | 形象特点 | 可论证的角度 |
|---|---|---|---|
| 《红楼梦》 | 林黛玉 | 孤高、敏感、才华横溢 | 对真情的坚守、对世俗的反抗、悲剧美学的探讨。 |
| 薛宝钗 | 端庄、世故、人情练达 |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、入世与出世的抉择。 | |
| 《平凡的世界》 | 孙少平 | 不甘平凡、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 | 平凡中的伟大、对理想的不懈追求、苦难的价值。 |
| 《老人与海》 | 圣地亚哥 | 硬汉、不屈不挠 | 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的尊严与精神。 |
| 《哈姆雷特》 | 哈姆雷特 | 犹豫、思辨、复仇 | 生存还是毁灭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、思想的深度。 |
| 《活着》 | 福贵 | 历经苦难、坚韧地活着 | 活着的意义、生命的韧性、苦难的承受力。 |
| 《百年孤独》 | 布恩迪亚家族 | 孤独、宿命、循环 | 人类无法摆脱的孤独感、历史的循环与进步。 |
使用技巧:
- 精准解读:对文学形象的理解要准确,不能凭空捏造,比如分析林黛玉,不能只说她“小气”,要看到她敏感背后的脆弱和对纯粹情感的渴望。
- 关联现实:将文学形象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,用孙少平来论证当代青年在物质压力下如何保持精神追求,非常有说服力。
- 慎用:文学形象的使用门槛较高,需要你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,否则容易显得“掉书袋”或理解肤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