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嬴政统一功过千年争议,今人该如何重新评价?

千古一帝,还是万世暴君?——辩证评说秦始皇嬴政
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若论争议最大、影响最深远的帝王,秦始皇嬴政无疑位列榜首,他如同一座巍峨而又险峻的孤峰,既令后人仰望其雄奇,也让世人畏惧其险峻,他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纷争,开创了“大一统”的崭新格局;却又以严刑峻法、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,将一个时代推向了争议的漩涡,评价嬴政,简单地用“功”或“过”来标签化,都显得片面而苍白,他是一位划时代的巨人,也是一个背负着原罪的开拓者,其功过是非,需要我们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,进行一次深刻的辩证审视。

嬴政统一功过千年争议,今人该如何重新评价?-图1

嬴政的功绩,是开创性的,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,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基本格局。

其一,他结束了战国乱局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。 自春秋以来,华夏大地陷入了数百年的分裂与战火,生灵涂炭,文化凋敝,嬴政以雷霆万钧之势,横扫六合,灭六国,一统天下,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对中华民族“大一统”思想的伟大实践,他废分封,立郡县,将权力牢牢中央集权,彻底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壁垒,为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石,从此,“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成为历史循环的主旋律,而“统一”则始终是华夏儿女内心深处最根本的期盼与认同。

其二,他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标准化改革,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。 “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”,这短短九个字,背后是巨大的魄力与智慧,统一文字,使得政令畅通、文化交融,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,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关键,统一度量衡、货币,极大地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与发展,为统一市场的形成扫清了障碍,修筑驰道、直道,沟通了帝国四方的血脉,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,这些措施,如同为庞大的帝国机体注入了统一的基因,其影响之深远,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受益。

嬴政的功绩越是辉煌,其推行这些功绩的手段就愈发显得严苛与残酷,其过错的阴影也愈发浓重。

其一,严刑峻法,民不聊生。 为了巩固统治,嬴政奉行法家思想,法律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地步,一人犯法,邻里、家族都要连坐,社会生活在恐怖的监视之下,沉重的徭役和兵役,压得百姓喘不过气,修长城、建阿房宫、造骊山陵,每一项“伟大工程”的背后,都是无数白骨堆积的累累血债,这种不计成本的、以牺牲民众福祉为代价的“伟业”,使得其统治的根基——民心,从一开始就处于动摇之中。

其二,焚书坑儒,钳制思想。 为了统一思想,消除异见,嬴政采取了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。“焚书”之举,摧毁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,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文化浩劫,是对思想自由和学术传承的沉重打击。“坑儒”事件,更是以暴力手段屠戮知识分子,开启了后世“文字狱”的恶劣先河,这种高压统治,使得思想界万马齐喑,严重禁锢了民族的创造力与活力,为秦朝的迅速覆灭埋下了思想上的祸根。

其三,好大喜功,穷奢极欲。 嬴政晚年,大兴土木,修建规模空前的阿房宫和骊山陵,并多次巡游全国,封禅泰山,追求个人威望与不朽功业,这些行为极大地消耗了国力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暴露了他作为专制帝王自私、傲慢的一面,他渴望长生不老,最终却病逝于巡游途中,其建立的庞大帝国,也在他死后短短三年便土崩瓦解,这本身就是对其统治模式最辛辣的讽刺。

秦始皇嬴政是一位典型的“双面人”。 他既是伟大的开创者,也是残暴的统治者,他的功与过,如同硬币的两面,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,他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,为后世王朝提供了范本,但其背后的专制与压迫,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弊病,他统一了国家,却以牺牲民众的福祉为代价;他统一了文化,却以焚书坑儒为手段。

评价嬴政,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,在战乱频仍、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,法家的霸道之术或许是实现统一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路径,统一之后,未能及时调整策略,以“仁政”代替“苛政”,以“怀柔”代替“高压”,这便是他作为统治者的最大失策,他一手缔造了强大的帝国,却未能为其找到合适的“灵魂”,最终导致帝国如沙筑之塔,轰然倒塌。

秦始皇嬴政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符号,他以其雄才大略和铁血手腕,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,其功绩彪炳史册;但他也以其残暴不仁和穷兵黩武,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,我们应当承认他的历史功绩,正视他的历史过错,并从中汲取智慧:任何伟大的事业,若失去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,最终都将走向其反面,这,或许才是千古一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