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双减后,课外辅导该回归课堂还是彻底退出?
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,您提出的“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”,这句话如果作为一个陈述,它不完全正确,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、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关系。

双减后,课外辅导该回归课堂还是彻底退出?-图1
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句话:


为什么说“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”不完全正确?(两者的核心区别)

尽管两者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,但它们在本质、目标、形式和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
维度 课堂教学 课外辅导
本质与定位 主导性、基础性,是国家规定、学校实施的主流教育,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和核心素养的主阵地。 辅助性、补充性,是主流教育的延伸和补充,是市场化的教育服务。
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,旨在完成国家课程标准,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基础 针对个体学生,旨在解决个性化问题,如查漏补缺、培优拔尖、应对考试等。
内容与进度 标准化、统一化,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进度,内容系统性强。 个性化、定制化,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,可以超前、可以重复、可以深化。
教学对象 大班教学(通常40-50人),关注班级整体进度和平均水平。 小班化或一对一,高度关注单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。
师生关系 权威性、正式,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纪律的维护者。 服务性、亲密,辅导老师更像是“教练”或“私教”,关系更灵活。
评价标准 以期末考试、学业水平测试等标准化评价为主。 即时效果家长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标准,如分数提升、解题速度变快等。

小结: 课堂教学是“主食”,保证学生基本的营养均衡;课外辅导更像是“营养品”或“加餐”,用于补充特定需求,将两者简单划等号,会忽略它们在教育生态中扮演的不同角色。


为什么人们会认为“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”的延伸或替代?(两者的紧密联系)

尽管有区别,但在现实中,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甚至出现了“一体化”的趋势。

课外辅导成为课堂教学的“影子”或“复刻”

  • 内容同步:大部分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内容,与学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内容高度一致,辅导班老师会紧跟学校的教学节奏,帮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。
  • 目标趋同:在“应试教育”的大背景下,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指向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,辅导班本质上成了学校的“第二课堂”,甚至是“强化课堂”。

课外辅导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

  • 个性化需求: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,对于“吃不饱”的优等生,辅导班提供拔高训练;对于“跟不上”的后进生,辅导班提供“开小灶”式的补习。
  • “剧场效应”下的被动选择:当大部分学生都在参加辅导,导致考试难度和竞争加剧时,未参加的学生会感到巨大压力,为了不“掉队”,家长和学生不得不加入辅导大军,这使得辅导从“可选项”变成了“必选项”,功能上替代了部分学校教学的功能。

教学方法的相互借鉴

  • “超前学习”成为常态:很多辅导班会提前讲授学校课程,让学生在课堂上“听一遍”,在辅导班“学一遍”,反复巩固,这使得辅导班的知识传授功能前置,与课堂教学形成交叉。
  • 学校教师参与辅导:一些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开设辅导班,他们使用在学校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法,使得辅导班的教学风格与课堂高度相似。

一个更准确的描述

与其说“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”,不如说:

“课外辅导是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下,课堂教学的延伸、补充、强化,并在特定条件下演变为一种事实上的‘平行体系’或‘替代品’。”

这句话更能反映当前的真实情况:

  • 延伸: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学习。
  • 补充:弥补了课堂教学在个性化上的不足。
  • 强化:通过重复和练习,强化了应试能力。
  • 平行/替代:当“剧场效应”愈演愈烈,辅导班承担了本应由学校承担的、确保学生不掉队的主要功能,形成了一种“校内学知识,校外学提分”的二元结构。

这种紧密而复杂的关系,也催生了“双减”政策等一系列教育改革,旨在厘清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边界,让教育回归本真,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“主阵地”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