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嘉峪关精神在当代青年传承中如何焕发新活力?

雄关漫道,精神丰碑——论嘉峪关的时代回响

在广袤的河西走廊西端,祁连山与黑山之间,一座古老的雄关如磐石般矗立于戈壁瀚海之上,它,便是嘉峪关,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城,不仅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上最险要的军事要塞,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、凝聚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丰碑,它沉默地矗立了六百余年,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,也聆听着新时代的奋进足音,当我们凝视嘉峪关,看到的不仅是一砖一石的建筑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,一种穿越时空、历久弥新的力量。

嘉峪关精神在当代青年传承中如何焕发新活力?-图1

嘉峪关,是一部凝固的史诗,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坚韧与开放。 它的诞生,源于明朝“固若金汤”的边防战略,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碰撞的产物,关城“内城外廓,瓮城连环”,其布局之精巧,防御之坚固,堪称古代城防建筑的典范,嘉峪关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,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,它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,商队驼铃在此回响,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旅人穿梭其间,带来了远方的商品、技术与思想,这里既是金戈铁马的战场,也是文明互鉴的舞台,嘉峪关的存在,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“守”与“通”的辩证智慧:以坚固的城池“守”住家园的安宁,以开放的胸怀“通”向世界的繁荣,这种坚韧与开放并存的特质,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。

嘉峪关,是一面精神的旗帜,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骨。 站在关城之上,极目远眺,是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苍凉与壮阔,这片土地,曾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,也见证了无数戍边将士的忠诚与牺牲。“天下第一雄关”的匾额,不仅是对其地势险要的赞誉,更是对其所代表的精神气魄的肯定,它象征着一种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自信与豪迈,一种面对艰难险阻绝不退缩的坚韧品格,从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的边塞诗篇,到左宗棠“新栽杨柳三千里”的壮举,再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保卫国土而进行的斗争,嘉峪关所承载的,早已超越了物理的防御功能,升华为一种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图腾,它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困境,只要心中有信念,脚下有力量,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雄关。

嘉峪关,是一声时代的号角,激励着当代中国的开拓与奋进。 硝烟早已散尽,嘉峪关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然褪去,但它作为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的价值愈发凸显,它不再是隔绝内外的屏障,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重焕生机的机遇,嘉峪关作为这一历史符号的活化石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吸引着世界的目光,成为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纽带,它所代表的开拓、包容、坚韧精神,与当代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、合作共赢理念不谋而合,建设者们面对戈壁荒滩的“新长征”,科研人员在科技前沿的“攻坚战”,不正是新时代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的生动写照吗?嘉峪关的雄风,正化作我们民族复兴道路上不断前进的磅礴动力。

嘉峪关远不止是一座冰冷的关城,它是历史的见证者,是文化的集大成者,更是精神的铸造者,它用六百年的沉默,向我们讲述着关于坚守、开放、气节与奋斗的宏大叙事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我们回望嘉峪关,不仅是欣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,更是要从中汲取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以更加坚定的步伐,去迎接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“雄关漫道”,去铸就属于中华民族的新的、不朽的丰碑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