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担当
人生如海,我们皆是航行其中的舟,在这片变幻莫测的海域里,风平浪静是常态,但惊涛骇浪亦在所难免,当风雨来袭,是选择做一叶随波逐流的浮萍,还是做一艘敢于破浪的巨轮?答案,便是“担当”,担当,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责任,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灯塔,更是成就个人价值与社会荣光的基石。

担当,是个人成长的磨刀石,淬炼出生命的厚度与韧性。 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一帆风顺,而在于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坚守,担当,意味着不推诿、不逃避,勇敢地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,司马迁身受宫刑,身心备受摧残,但他没有沉沦于个人的屈辱与痛苦,他深知,自己肩负着完成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《史记》的使命,这份对历史的担当,让他忍辱负重,耗尽毕生心血,最终铸就了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丰碑,倘若司马迁缺乏担当,历史的长河中便会少一抹璀璨的星光,而他的人生,也将在无尽的悔恨中黯然失色,由此可见,担当的过程或许充满艰辛,但它却能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不朽的价值,让生命在磨砺中愈发厚重与坚韧。
担当,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,凝聚起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。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,往往体现在其成员的担当精神之上,从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,到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周恩来,再到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他们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、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,袁隆平院士,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,当他看到饥饿的民众,他便立下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的宏愿,数十年如一日,他头顶烈日,脚踩泥泞,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,这份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的担当,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,更惠及了全世界,正是无数像他一样心怀家国、勇于担当的个体,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,汇聚成推动社会滚滚向前的洪流,创造了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和平与繁荣。
担当,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,呼唤我们挺身而出。 时代各有不同,担当一脉相承,在和平年代,担当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它可以是坚守岗位的敬业,可以是扶危济困的善良,也可以是维护正义的勇气,当疫情来袭,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,逆行出征,他们是健康的担当;当山火肆虐,消防员们冲锋在前,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,他们是安全的担当;当社会不公,有人敢于发声,用法律和道德捍卫弱者,他们是正义的担当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更应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,我们或许平凡,但我们的担当,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诚然,担当之路布满荆棘,它需要我们付出汗水,甚至牺牲,但正如孟子所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”正是这份勇于承担的勇气,让我们超越了渺小,抵达了伟大,让我们以担当为帆,以责任为桨,在人生的海洋中,勇敢地驶向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星辰大海,因为,唯有担当,方能不负韶华,不负时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