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自由是什么?为何要追求自由?

追求自由:不止于翅膀,更在于心灵

自由,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咏叹调,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渴望,从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,到美国《独立宣言》宣告人人生而平等;从屈原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的上下求索,到鲁迅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的呐喊,无数先贤用生命与智慧,为自由二字写下了最壮丽的注脚,自由究竟是什么?是挣脱枷锁的狂奔,还是随心所欲的放任?在我看来,真正的追求自由,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,它不仅关乎身体的解放,更在于精神的独立与灵魂的高贵。

自由是什么?为何要追求自由?-图1

追求自由,首先要挣脱外在的束缚,实现身体的自主。

这是最直观、最原始的自由,当一个人被囚禁于高墙之内,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,他的思想与行动便如困兽,只能在方寸之地徘徊,追求自由的起点,必然是对不公与压迫的反抗,马丁·路德·金在《我有一个梦想》中疾呼:“我们不能单独行动。”他所追求的,正是非裔美国人作为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——摆脱种族歧视的枷锁,在阳光下自由地行走、呼吸与梦想,这种对物理世界的抗争,是构筑一切更高层次自由的地基,没有身体的自主,精神的翱翔便无从谈起,正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的安迪,他用十九年的时间,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,凿穿了象征着不公与禁锢的高墙,最终在墨西哥的蔚蓝海岸拥抱了身体的自由,这份自由,是他用坚韧与智慧换来的,是对“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”这一信念最完美的诠释。

比身体自由更重要的,是精神的自由。

如果说身体的自由是挣脱外在的牢笼,那么精神的自由则是打破内在的藩篱,一个物质上富足却精神上被奴役的人,依然是“不自由”的,这种内在的枷锁,可能是世俗的偏见、物质的诱惑,也可能是内心的恐惧与执念,庄子笔下的“逍遥游”,描绘的便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,他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,不因生老病死而焦虑,与天地精神往来,达到了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的绝对自由,这种自由,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,它是一种内心的澄澈与豁达,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毅然辞官归隐,他所追求的,正是摆脱官场俗务的纷扰,回归田园的精神家园,他的精神,在采菊东篱之下,在飞鸟相还的黄昏中,获得了真正的解放,由此可见,精神的自由,是更高维度的自由,它让我们拥有了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独立思考、坚守本心的力量。

真正的自由,是自律下的自由,而非放纵的借口。

许多人将自由误解为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”,这是一种极其肤浅且危险的认知,绝对的放任,只会导致混乱与毁灭,正如卢梭所言: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”这里的“枷锁”,并非完全指代外部的压迫,更多指的是我们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,一个真正的自由者,懂得自律的价值,他明白,自由与责任是一体两面,享受自由的前提,是尊重他人的自由,并承担起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,正如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家,他之所以能在舞台上自由挥洒,创造出美妙的乐章,正是因为他日复一日地遵守着严苛的练习纪律,将乐理与技巧内化为本能,他的自由,是建立在高度自律之上的,同样,一个社会的自由,也需要法律的框架与道德的底线来维系,法律不是为了限制自由,而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自由不受侵害,追求自由,不是要推倒一切规则,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公正、更合理的规则体系,让每个人的自由都能在其中得到保障。

追求自由是一场由外而内、由浅入深的伟大征程。

它始于对不公的抗争,让我们拥有身体的自主;它升华于对内心的探索,让我们获得精神的独立;它最终归于对责任的担当,让我们在自律中实现真正的、可持续的自由,自由不是终点,而是一种状态,一种不断超越、不断完善的生命状态,它要求我们既有挣脱枷锁的勇气,又有审视内心的智慧;既有追逐梦想的激情,又有承担责任的担当。

愿我们每个人,都能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,不仅拥有挣脱束缚的翅膀,更拥有一颗独立、清醒、高贵的心灵,方能于纷繁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空,活出生命最本真的光芒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