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准扶贫,时代之诺,复兴之路
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”摆脱贫困,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,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,贫困的坚冰,非一日之寒;脱贫攻坚的伟业,亦非一蹴而就,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,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:到2025年,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这不仅是对人民的承诺,更是对时代的担当,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中,“精准扶贫”思想的提出与实践,如同一座灯塔,照亮了通往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,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。

精准扶贫,首在“精准”二字,是对传统扶贫模式的深刻变革与超越。 回顾过往,我们曾采取过“大水漫灌”式的扶贫,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也存在“撒胡椒面”、资源错配、效率不高等问题,一些扶贫项目“输血”有余而“造血”不足,甚至出现了“扶懒人”“养懒汉”的现象,精准扶贫,则是一场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的革命,它要求我们“扶持对象精准、项目安排精准、资金使用精准、措施到户精准、因村派人精准、脱贫成效精准”,做到“六个精准”,这意味着,扶贫不再是粗放的平均用力,而是像“绣花”一样,一针一线,精细入微,通过建档立卡,为每一位贫困群众建立“病历”,精准识别致贫原因;通过因地制宜,为每一个贫困村制定“药方”,发展特色产业,这种靶向治疗、对症下药的方式,确保了每一分扶贫资金、每一个扶贫项目都能用在刀刃上,真正实现了“扶真贫、真扶贫、真脱贫”。
精准扶贫,核心在“扶志”与“扶智”,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根本之策。 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,如果说资金和物资是“输血”,那么扶志与扶智就是“造血”,贫困的根源,往往不仅在于物质的匮乏,更在于思想的禁锢和能力的缺失,如果扶贫仅停留在给钱给物,而不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观念,不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,那么脱贫成果便难以巩固,精准扶贫将“扶志”与“扶智”摆在突出位置,通过政策宣讲、典型示范、精神激励,帮助他们树立“人穷志不短”的信心,点燃他们改变命运的渴望,从“要我脱贫”转变为“我要脱贫”,通过开展技能培训、发展特色教育、提供就业岗位,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,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,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转变,标志着扶贫工作从“被动接受”走向“主动创造”,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,实现了从“根”上拔掉穷根。
精准扶贫,彰显了制度优势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。 人类历史上,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口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脱贫,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,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,在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中,我们看到了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强大动员能力,从中央到地方,五级书记抓扶贫,全党动员、全民参与,形成了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,我们看到了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制度优势,将国家财政、社会资源、人才技术等精准投向贫困地区,构建了政府、社会、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,我们看到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执政理念,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,不计成本、不遗余力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这场脱贫攻坚战,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攻坚战,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制度自信的彰显。
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”我们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,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,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,让我们继续秉持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,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书写更多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