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教师辅导要求有哪些具体内容?

教师辅导要求:从核心理念到实践操作指南

有效的教师辅导是提升教学质量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、保障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,一份高质量的辅导要求应包含以下四个核心部分:核心理念、辅导对象、辅导流程、以及辅导者的素养

教师辅导要求有哪些具体内容?-图1


第一部分:核心理念与原则

在开始任何辅导活动之前,所有参与者(辅导者与被辅导者)都应明确并认同以下核心理念:

  1. 以学生为中心

    • 核心目标: 所有辅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业成果。
    • 实践要求: 教学研讨、课堂观察、反馈建议都应围绕“这对学生有何影响?”展开,而非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技巧。
  2. 发展性与支持性

    • 核心目标: 辅导是赋能教师,而非评判教师,营造一个安全、信任、积极的环境,让教师敢于尝试、不怕犯错。
    • 实践要求: 辅导语言应鼓励性、建设性,关注教师的优势和成长潜力,帮助其建立专业自信。
  3. 合作与伙伴关系

    • 核心目标: 辅导者与被辅导者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,共同探究教学问题,寻求解决方案。
    • 实践要求: 采用“邀请式”而非“指令式”的沟通,共同设定目标,分享资源和经验,共同反思。
  4. 持续性与系统性

    • 核心目标: 辅导不是一次性的“听课评课”,而是一个持续的、循环往复的专业发展过程。
    • 实践要求: 建立定期的辅导计划,包括课前会议、课堂观察、课后反馈等环节,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常规工作。
  5. 基于证据与数据

    • 核心目标: 辅导决策和反馈应客观、具体,基于可观察的事实和数据,而非主观臆断。
    • 实践要求: 使用课堂观察记录表、学生作业分析、学生反馈问卷、学业成绩数据等作为辅导的依据。

第二部分:辅导对象与目标

辅导要求应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。

新教师

  • 主要需求: 适应环境、掌握基本教学常规、建立课堂管理能力。
  • 辅导重点:
    • 常规教学: 备课、授课、作业批改、家校沟通等基本流程。
    • 课堂管理: 建立课堂规则、处理学生行为问题、营造积极课堂氛围。
    • 熟悉教材与学生: 理解课程大纲、分析学情、制定分层教学目标。
  • 辅导形式: 师徒结对、高频次、短周期的观察与反馈,提供详细的教案和课堂管理工具模板。

经验教师

  • 主要需求: 突破教学瓶颈、创新教学方法、深化专业理解。
  • 辅导重点:
    • 教学创新: 探索项目式学习、混合式教学、跨学科融合等新模式。
    • 深度教研: 围绕特定课题(如核心素养培养、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)进行深入研究。
    • 成果提炼: 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,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成果或论文。
  • 辅导形式: 专题工作坊、课题研究、教学展示、与专家或同行进行深度研讨。

需要改进的教师

  • 主要需求: 识别具体问题、获得针对性指导、重建职业信心。
  • 辅导重点:
    • 精准诊断: 通过数据分析和课堂观察,准确定位问题所在(如:教学目标不清晰、互动形式单一、评价方式单一等)。
    • 制定改进计划: 与教师共同制定具体、可衡量、可达成、相关性强、有时间限制的目标。
    • 提供密集支持: 安排更多次的听课、磨课,提供示范课和具体的教学资源。
  • 辅导形式: 一对一、高强度的支持,重点关注行为改变和效果验证。

第三部分:辅导流程与具体要求

一个完整的辅导周期应包含以下三个关键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。

课前准备与目标设定

  • 辅导者要求:
    1. 建立关系: 进行课前沟通,了解教师的困惑、期望和本次辅导的重点。
    2. 明确目标: 与教师共同商定1-2个清晰、具体的观察焦点(“观察教师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高阶思维”),而非泛泛而谈。
    3. 收集信息: 查看教师的教案、学情分析等,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。
  • 被辅导教师要求:
    1. 开放心态: 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遇到的困难。
    2. 明确需求: 清晰地表达希望从辅导者那里获得何种帮助。
    3. 提供资料: 按时提交教案等相关材料,供辅导者参考。

课堂观察与数据收集

  • 辅导者要求:
    1. 聚焦目标: 严格按照课前设定的观察焦点进行记录,避免被课堂其他细节分散注意力。
    2. 客观记录: 使用结构化的观察记录表,采用“描述性”而非“评判性”的语言记录事实(“教师提问了5个问题,其中4个是回忆性问题,1个是分析性问题”),并记录具体的时间点、师生对话片段、学生反应等。
    3. 全面观察: 不仅要观察教师,也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、参与度、互动情况等。
  • 被辅导教师要求:
    1. 正常教学: 尽量保持自然的教学状态,将辅导者视为“学习者”而非“检查者”。
    2. 教学后反思: 在课后第一时间记录自己对这堂课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要点。

课后反馈与专业发展

  • 辅导者要求:
    1. 及时反馈: 尽快(最好在24小时内)与教师进行反馈沟通,趁记忆清晰。
    2. 营造安全氛围: 从肯定和优点开始,建立积极的沟通基调。
    3. 基于证据对话: 以观察记录为依据,进行具体、客观的反馈,使用“三明治反馈法”(优点-改进点-优点)或“DESC模型”(描述-影响-建议-共识)。
    4. 共同探究: 多用开放式提问(如:“你当时为什么这么设计?”“你觉得学生在这个环节的反应说明了什么?”),引导教师自我反思。
    5. 制定行动计划: 与教师共同商定具体的、可操作的下一步行动步骤,并约定下一次跟进的时间和方式。
  • 被辅导教师要求:
    1. 主动倾听: 认真听取辅导者的反馈,不急于辩解。
    2. 积极反思: 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和辅导者的观察,进行深度反思。
    3. 坦诚交流: 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同看法,进行平等的对话。
    4. 承诺行动: 明确自己的改进计划,并努力实践。

第四部分:辅导者的素养与要求

优秀的辅导者是辅导成功的关键,应具备以下素养:

  1. 深厚的专业知识: 精通学科教学法、课程理论、教育心理学等。
  2. 卓越的沟通技巧: 善于倾听、提问、反馈,能够进行建设性对话。
  3. 敏锐的观察力: 能够捕捉课堂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。
  4. 丰富的教学经验: 对教学有深刻理解,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。
  5. 高度的同理心与信任感: 能够理解教师的处境和感受,建立信任关系。
  6. 保密性原则: 对辅导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信息(尤其是教师个人信息和课堂问题)严格保密。

教师辅导要求的核心,是从“监督检查”转向“专业支持”,从“评判打分”转向“共同成长”,一个成功的辅导体系,应当是理念先进、目标明确、流程规范、素养过硬的,通过这样的辅导,不仅能提升个体的教学能力,更能构建一个积极、协作、持续进步的学习型教师共同体,最终惠及每一位学生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