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刚柔并济如何铸就人生大境界?

刚柔并济,方成大器

天地万物,皆有阴阳;世事人生,不离刚柔,刚,如金石,如利剑,是原则的坚守,是意志的坚定;柔,如流水,如春风,是智慧的变通,是情感的包容,刚与柔,看似对立,实则相生相济,共同构成了世间万物运行与发展的基本法则,于人生而言,唯有深谙刚柔之道,方能在人生的航程中行稳致远,最终成就一番大器。

刚柔并济如何铸就人生大境界?-图1

刚,是立身之骨,是人生的压舱石。 人无刚骨,安身不牢,所谓“刚”,并非匹夫之勇的鲁莽,亦非固执己见的偏执,而是一种内在的品格与风骨,它是屈原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执着,是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气节,是谭嗣同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的决绝,在历史的洪流中,正是这些“刚”的灵魂,如中流砥柱,撑起了民族的脊梁,于个人而言,这份“刚”是我们面对诱惑时的底线,是遭遇不公时的呐喊,是实现理想路上的百折不挠,若无“刚”作为根基,人便如无根之萍,随波逐流,轻易被风浪吞噬,终将一事无成,守住内心的“刚”,便是守住为人处世的根本。

柔,是处世之智,是人生的润滑剂。 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,所谓“柔”,也非懦弱无能的退缩,而是审时度势的智慧,是以退为进的策略,老子云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。”水看似至柔,却能穿石,能汇江海,能载舟覆舟,这便是“柔”的力量,在人际交往中,适当的“柔”是理解与宽容,它能消弭隔阂,凝聚人心;在事业发展中,“柔”是灵活变通,是审时度势,懂得在关键时刻迂回前进,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化解危机,历史长河中,勾践卧薪尝胆,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以极致的隐忍之“柔”,最终复国雪耻,成就霸业,倘若一味刚猛,不懂变通,便可能如霸王项羽,空有拔山之力,却因“刚愎自用”而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,可见,“柔”并非目的,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与发展艺术。

真正的智慧,在于刚柔相济,动态平衡。 刚与柔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阴阳互补的统一,过刚则折,过柔则靡,一根钢筋,若不加柔韧的混凝土,便难以承受重压;一方土地,若无山川的刚毅与河海的柔润,便无法孕育万物,人生亦然,需如太极图一般,阳中有阴,阴中有阳,刚柔并济。

为人处世,当有“外圆内方”之姿。“外圆”,便是待人接物时的圆润通达,懂得尊重,善于变通,如春风拂面,令人如沐春风;“内方”,则是内心坚守的原则与底线,如磐石般不可动摇,在任何诱惑与压力面前,都能守住本心,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屡遭贬谪,却能在逆境中活出豁达与从容,他既有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的豪情万丈(刚),也有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洒脱随性(柔),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,让他在风雨飘摇中安身立命,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华章。

于国家发展而言,同样需要刚柔并济的方略,对内,政策需有“刚”性的执行力,以保障改革的稳步推进;亦需“柔”性的关怀与温度,以体察民情,凝聚民心,对外,既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“刚”毅立场,不卑不亢;也有以和为贵、合作共赢的“柔”和外交,广交朋友,这种刚柔相济的策略,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的根本保障。

刚与柔,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翼,刚,是力量与原则,是行稳致远的基石;柔,是智慧与变通,是化解危机的良方,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,做到该刚则刚,当柔则柔,刚中有柔,柔中带刚,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游刃有余,既能坚守内心的光明,又能适应环境的变迁,方能不负韶华,成就真正的大器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