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匹夫之志,何为不可夺?

匹夫不可夺志:论志向之不可磨灭

“匹夫不可夺志”,这句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的千古名言,如同一座巍峨的精神灯塔,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,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,它所揭示的,是一种超越物质、压倒强权的内在力量——人的志向与气节,在纷繁复杂、充满诱惑与挑战的现代社会,重温和践行这一古老智慧,对于我们坚守自我、实现人生价值,具有尤为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
匹夫之志,何为不可夺?-图1

志向,是精神的定盘星,指引人生的航向。

所谓“志”,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,而是深植于内心的价值追求与人生信念,它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“定盘星”,在顺境中,它提醒我们戒骄戒躁,保持清醒;在逆境中,它给予我们坚韧不拔的勇气,让我们不至于在风浪中迷失方向,古往今来,凡成大事者,无不有坚不可摧之志,苏武出使匈奴,被扣留十九载,面对威逼利诱、北海牧羊的凄苦,他始终“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”,其志向便是忠于汉室、不辱使命,正是这股“不可夺”的意志,让他熬过了漫漫长夜,最终载誉而归,反观当下,一些人精神空虚,随波逐流,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心中无“志”,如无舵之舟,只能在生活的海洋中随波逐流,最终一事无成,树立并坚守一个高远的志向,是人生的第一要务,它赋予我们生命的重量与方向。

坚守,是志向的试金石,彰显人格的尊严。

“不可夺”三字,道尽了坚守的艰难与可贵,外界的“夺”,可以是权位的诱惑、物质的引诱,也可以是强权的压迫、环境的险恶,真正的志向,其价值正在于它的“不可夺”,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,而非被动的接受,文天祥兵败被俘,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相许,他却不为所动,在《正气歌》中写下“时穷节乃见,一一垂丹青”的千古绝唱,最终从容就义,他的志向,是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汗青”的民族气节,这份坚守,不是冥顽不化,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清醒与决绝,是人格尊严的最高体现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面临着各种“夺志”的考验:是选择捷径还是坚守诚信?是迎合潮流还是坚持自我?每一次选择,都是对我们志向成色的检验,唯有坚守,才能让我们的志向在现实的磨砺中愈发纯粹、愈发强大。

传承,是时代的使命,铸就民族的脊梁。

“匹夫不可夺志”的精神,不仅是个人的修身准则,更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,从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孟子,到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周恩来,一代代仁人志士,正是凭借着这份“不可夺”的坚定信念,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,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科技竞争日趋激烈,文化多元交融,价值观念碰撞,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“匹夫不可夺志”的精神,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,志向是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决心;对于教育者而言,志向是立德树人的初心;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,志向是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的恒心,当亿万人民的“小志向”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“大志向”,我们的国家便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。

诚然,坚守志向并非意味着故步自封、不切实际,真正的“志”,应是与时代同频共振、与人民休戚与共的“大志”,它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知,以务实的行动砥砺前行,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,让志向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。

“匹夫不可夺志”是一种气节,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力量,它告诉我们,外在的一切得失荣辱,都不过是过眼云烟,唯有内心的志向与坚守,才能定义我们是谁,决定我们走多远,让我们每一个人,都为自己的人生立下一个坚不可摧的志向,并为之奋斗终生,则个人可立,家国可兴,文明可续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