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敬畏经典,为何要敬畏?

敬畏经典,守护文明的火种

在信息爆炸、日新月异的当代,我们被无数的“新”与“快”所裹挟:新潮的词汇、流行的文化、转瞬即逝的网红热点……在这片喧嚣之中,有一个声音似乎微弱却恒久,它提醒着我们:请敬畏经典,何为敬畏?敬者,尊敬、崇敬;畏者,畏惧、警惕,敬畏经典,并非是将其束之高阁、顶礼膜拜的盲从,而是以一种谦逊、审慎的态度,去理解其价值,守护其精神,让这份文明的火种在新时代里继续燃烧。

敬畏经典,为何要敬畏?-图1

敬畏经典,是敬畏其穿越时空的真理力量。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,首先在于其思想内涵的深刻与普适,它们并非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,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,对生命、自然、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与凝练,孔子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构建了东方伦理的基石;苏格拉底的“认识你自己”,开启了西方哲学的思辨之门。《论语》中的智慧,不仅适用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,更在今天的人际交往、企业管理中熠熠生辉,面对这些历经千年淘洗而愈发璀璨的真理,我们怎能不心生敬畏?这份敬畏,让我们在浮躁中学会沉淀,在纷繁中找到根本,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那些关于人性、道德与秩序的永恒法则,始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坐标。

敬畏经典,是敬畏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。 经典的另一重身份,是艺术的巅峰之作,从《诗经》的质朴纯真,到楚辞的浪漫瑰丽;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张力,到贝多芬的交响乐章,经典作品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,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审美,它们是语言文字的极致运用,是结构布局的精巧绝伦,是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,当我们吟诵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时,感受到的是何等的雄浑壮阔;当我们聆听《命运交响曲》时,体会到的是何等的抗争与力量,这种艺术魅力,足以跨越文化与语言的隔阂,直抵人心深处,对经典的敬畏,便是对这份美的珍视与传承,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艺术不在于追求短暂的感官刺激,而在于创造能够触动灵魂、引发共鸣的永恒之美。

敬畏经典,绝非意味着固步自封、食古不化。 真正的敬畏,必然包含着“与时俱进”的动态理解与创造性转化,将经典奉为不容置疑的教条,是对经典的另一种误读与亵渎,经典是源头活水,而非一潭死水,我们应在敬畏的基础上,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,去重新审视、解读和运用经典,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法治观念去解读《韩非子》中的“法、术、势”,用心理学去剖析《红楼梦》中人物的性格命运,这种“创造性转化”,让经典从故纸堆中走出来,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这正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,也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。

反之,对经典的轻慢与无知,则会导致文明的断裂与精神的贫瘠,当“快餐文化”盛行,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习惯,当人们满足于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,我们便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,也丧失了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机会,一个不懂得敬畏经典的社会,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,在盲目追逐潮流中迷失方向,最终如无根的浮萍,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。

在今天,重提“敬畏经典”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,这要求我们静下心来,为经典留出阅读的时间;要求我们沉下心来,去品味其字里行间的深意;更要求我们鼓起勇气,去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使命,让我们将敬畏之心化为行动,去亲近经典、研读经典、活用经典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文明的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,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智慧火种,并把它传递给更远的未来,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