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磨砺中成长,于担当前行
人生如长河,有平缓的静流,亦有险峻的激湍,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,却经不起一丝风雨;悬崖上的青松虽姿态嶙峋,却能在风雨中傲然挺立,同样,一个人的成长,也离不开“苦”的磨砺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更应摒弃“佛系”与“躺平”的消极心态,主动拥抱挑战,在自找苦吃的磨砺中锤炼品格,在勇于担当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
“自找苦吃”,是淬炼品格的熔炉。 古人云: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安逸的环境如同温水,容易让人消磨意志,丧失斗志,唯有将自己置于艰苦的境地,才能激发出潜藏的能量,塑造坚韧不拔的品格,回望历史,无论是“卧薪尝胆”的勾践,忍受常人无法之辱,终成霸业;还是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的苏秦,以极端的苦读换取六国相印,无不是在“苦”的熔炉中百炼成钢,反观当下,一些青年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,习惯了“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”的生活,面对学业、工作的压力便心生退意,稍遇挫折便一蹶不振,这种“怕苦”的心态,正是他们成长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,我们青年一代,要敢于走出舒适区,主动去学习一项新技能,去完成一项有难度的任务,去从事一项需要付出的社会实践,这些看似“自找”的苦,实则是我们品格淬炼的基石。
“自找苦吃”,是增长才干的阶梯。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,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,任何一项真才实学的获得,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学习和日复一日的积累,钱学森先生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,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默默奉献了数十年,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,正是这份“自找苦吃”的执着,让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对于我们学生而言,“苦”可能是一道解了数小时才找到思路的数学题,是一篇反复修改才满意的作文,是一次为了准备竞赛而牺牲的周末休息时间,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“苦”,搭建起我们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,每一次克服困难,都是一次认知的深化;每一次付出汗水,都是一次能力的飞跃,将“吃苦”内化为一种习惯,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,拥有坚实的底气。
“自找苦吃”,是时代赋予的使命。 “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”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,国家的发展、民族的复兴,迫切需要一批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青年,这份担当,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,它意味着,在选择职业时,我们不应只盯着“钱多、事少、离家近”,更要考虑能否为国家、为社会做出贡献;它意味着,在面对社会问题时,我们不能做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而应主动思考,积极发声,用行动去推动微小的改变,从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干部,到奔赴偏远地区支教的志愿者,再到在科研领域攻坚克难的青年学者,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,他们所“找”的苦,是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思念,是面对困难重重的压力,是默默无闻的坚守,但正是这份“苦”,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。
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”作为肩负未来的青年,我们当以“自找苦吃”为荣,将挑战视为机遇,把磨砺当作财富,让我们走出温室,走向广阔的天地,在风雨中锤炼筋骨,在实干中增长才干,用奋斗的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