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议论文典故素材如何选得准用得活?

理想抱负与家国情怀

这类典故适用于论述个人理想、社会责任、爱国情怀、历史担当等主题。

议论文典故素材如何选得准用得活?-图1

屈原投江

  • 来源: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屈原,忠君爱国,却遭奸佞谗言被流放,在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后,他深感无力回天,怀石投入汨罗江。
  • 核心释义: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,以及对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。
  • 适用主题:爱国、忠诚、坚守、气节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屈原的一生,便是对这句诗最悲壮的注脚,当奸佞当道,国家危亡,他没有选择同流合污,也没有选择苟且偷生,而是以生命为炬,照亮了忠诚与气节的长夜,他的纵身一跃,不仅是个人悲剧的终结,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图腾的永恒定格,提醒着后世每一个中国人,家国大义重于泰山,高洁风骨不可折腰。

霍去病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

  • 来源:西汉名将霍去病,十七岁便征战沙场,功勋卓著,汉武帝为他建造府邸,他拒绝说:“匈奴未灭,无以家为。”
  • 核心释义:体现了将士以国家大事为重,将个人享乐置于脑后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的报国情怀。
  • 适用主题:奉献、家国情怀、责任担当、青年抱负、个人与集体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”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,穿越千年的风沙,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的灵魂,少年英雄霍去病,将个人的安逸与享乐完全置之度外,心中唯有汉家江山与百姓安危,这种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博大胸怀,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,在当今时代,我们虽不必驰骋沙场,但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洪流的精神,依然是我们砥砺前行、建功立业的根本指引。

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

  • 来源: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其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中,抒发了自己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旷达胸襟和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政治抱负。
  • 核心释义:强调超越个人悲欢,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责任感和博大胸怀。
  • 适用主题:社会责任、家国情怀、个人修养、奉献精神、格局与境界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岳阳楼上,范仲淹凭栏远眺,看到的不仅是“衔远山,吞长江”的壮丽景色,更是天下苍生的疾苦与国家的兴衰,一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道尽了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,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个人的荣华富贵,而在于心系天下、兼济苍生的情怀,这种精神,如同一座灯塔,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,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懈奋斗。


坚韧不拔与逆境奋斗

这类典故适用于论述面对挫折、坚持不懈、迎难而上、磨砺成才等主题。

司马迁忍辱著《史记》

  • 来源:西汉史学家司马迁,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,被处以宫刑,这是极大的侮辱,但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自己的史学理想,含垢忍辱,发愤著书,历时十余年,终成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。
  • 核心释义:体现了在巨大屈辱和痛苦面前,为实现理想而坚韧不拔、顽强不屈的意志力。
  • 适用主题:逆境、坚持、理想、毅力、生命的价值、苦难与成就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一场飞来横祸,让司马迁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,却成就了一位史学巨匠的丰碑,宫刑的痛苦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,但司马迁选择了“隐忍苟活”,只为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,他用一支笔,蘸着血与泪,在竹简上刻下了一个民族的记忆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强大,不是从未跌倒,而是在跌倒后,依然有勇气站起来,将苦难化为前行的动力,最终抵达光辉的顶点。

勾践卧薪尝胆

  • 来源: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,沦为阶下囚,他回国后,立志报仇雪耻,每天睡在柴草上,吃饭前尝一尝苦胆,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,最终励精图治,灭掉吴国。
  • 核心释义:象征着忍辱负重、刻苦自励、坚持不懈,最终实现目标的精神。
  • 适用主题:坚持、隐忍、励志、目标、逆境成才、自我鞭策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卧薪,尝胆,这四个字背后,是一个君主十年磨一剑的隐忍与决绝,勾践的“忍”,不是懦弱,而是积蓄力量的智慧;他的“尝”,不是为了自虐,而是为了时刻铭记初心,在安逸与屈辱之间,他选择了后者,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,将个人的屈辱化为复国的熊熊烈火,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通往成功的道路布满荆棘,唯有那些能够忍受孤独、克制欲望、永不言弃的人,才能笑到最后。

愚公移山

  • 来源:《列子·汤问》中记载,年近九十的愚公,门前有太行、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行,他决心率领子孙挖平大山,智叟嘲笑他,他说:“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他的精神感动了天神。
  • 核心释义:比喻下定决心,持之以恒,不畏艰难,最终一定能成功,强调的是精神力量和长远眼光。
  • 适用主题:坚持、毅力、信念、长远眼光、人定胜天、集体力量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面对“方七百里,高万仞”的太行、王屋二山,愚公的选择不是绕道而行,而是“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”,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!愚公深知,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,但只要信念不灭,子子孙孙坚持不懈,终能“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”?这则古老的寓言,早已超越了其字面意义,成为中华民族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,所秉持的“愚公精神”——一种基于坚定信念和不懈行动的乐观主义与坚韧品格。


个人修养与处世智慧

这类典故适用于论述品德修养、谦虚谨慎、淡泊名利、学习方法等主题。

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

  • 来源:东晋诗人陶渊明,曾任彭泽县令,郡派督邮视察,要求他束带拜见,陶渊明耻于这种逢迎,叹道:“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!”遂辞官归隐。
  • 核心释义: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、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的文人风骨。
  • 适用主题:气节、尊严、淡泊名利、选择与放弃、精神自由、个人志趣。
  • 写作范例

    当官场的污浊与束缚如一张大网袭来,陶渊明没有选择在其中挣扎,而是毅然决然地“挂印而去”,一句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掷地有声,维护了文人的尊严与风骨,他选择回归田园,与菊花为伴,与南山为友,活出了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真我,陶渊明的选择告诉我们,真正的富有,不在于官位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,而在于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富足。

曾子“吾日三省吾身”

  • 来源:《论语·学而》中,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