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文辅导记录(模板)
核心目标: 从“一篇一篇地改”转变为“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”,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系统性提升。

第一部分:学生基本信息
| 项目 | |
|---|---|
| 学生姓名 | |
| 年级/年龄 | |
| 辅导日期 | |
| 辅导时长 | |
| 本次作文题目/主题 | |
| 辅导重点 | (审题立意、文章结构、细节描写、语言表达等) |
第二部分:作文初稿分析与诊断
整体印象
- 优点与亮点:
(选材新颖、情感真挚、开头吸引人、字迹工整等)
- 主要问题与不足:
(中心不明确、内容空洞、结构混乱、语言平淡、有错别字等)
具体问题诊断(可使用表格)
| 维度 | 具体表现 | 严重程度 (★☆☆) | 辅导建议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审题立意 | (对关键词“成长”理解片面,立意停留在“长高了”,未触及心理成熟。) | ★★★ | 回顾题目,讨论“成长”的多重含义,引导从“一次经历”中提炼“感悟”。 |
| 文章结构 | (开头结尾照应不够,中间段落之间逻辑跳跃,缺少过渡句。) | ★★☆ | 学习“总-分-总”结构,使用“其次…”或“不仅…”等关联词。 |
| 语言表达 | (词汇贫乏,句式单一,多为“我…他…”的简单句,缺少修辞手法。) | ★★☆ | 积累好词好句,仿写比喻、拟人等修辞,学习长短句结合。 |
| 卷面书写 | (错别字较多,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,字迹潦草。) | ★☆☆ | 强调书写工整,养成写完后检查错别字和标点的习惯。 |
第三部分:辅导过程与互动记录
互动方式:
- □ 师生共读,逐句分析
- □ 学生口述思路,老师引导
- □ 头脑风暴,拓展思路
- □ 范文引路,学习技巧
- □ 当面修改,即时反馈
辅导过程实录(关键对话与指导):
-
关于立意:
- 老师: “你写的这件事很有趣,但读完之后,你觉得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?”
- 学生: “就是说明要勇敢吧?”
- 老师: “非常好!‘勇敢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我们能不能再深入一点?这次‘勇敢’的背后,是不是还有你战胜了‘害怕’和‘犹豫’?这种内心的转变,是不是比‘勇敢’这个词更有力量?”
-
关于细节描写:
- 老师: “你写‘我很紧张’,怎么个紧张法?能不能让读者也感受到你的紧张?”
- 学生: “手心出汗?”
- 老师: “很好!那我们还可以加上什么?是不是感觉心跳得很快,像打鼓一样?周围的声音是不是也听不见了?我们把这些感觉写出来,‘紧张’这个词就活了。”
-
关于结构:
- 老师: “你看,第二段和第三段都在写比赛的过程,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开?第二段写你遇到的困难,第三段写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,这样一‘抑’一‘扬’,文章的节奏感就出来了。”
第四部分:修改方案与后续计划
本次修改重点(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):
- [ ] 重新构思一个更深刻的中心思想。
- [ ] 将文章第二段扩写,加入至少两处环境或心理细节描写。
- [ ] 在第三段开头,加上一个过渡句,如“面对这个难题,我并没有退缩”。
- [ ] 将结尾段与开头段进行呼应。
- [ ] 通读全文,修正所有错别字和标点。
后续辅导计划:
- 下次辅导重点: (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;如何运用倒叙手法等)
- 推荐阅读/练习:
(阅读XX文章,学习其细节描写;练习用“五感法”描写一个场景。)
- 家庭作业:
(完成本次作文的修改稿;写一篇周记,主题为“我眼中的秋天”。)
第五部分:反思与总结
本次辅导效果:
- (学生能迅速理解问题所在,并尝试修改,积极性很高。)
- (学生对“细节描写”的概念仍有些模糊,需要下次用更直观的方法再次讲解。)
学生反馈:
- (“老师,我好像知道怎么让文章变生动了!”)
- (“修改好麻烦啊,不想改了…” -> 需要鼓励和肯定其修改后的进步。)
教师自我反思:
- (本次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?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?)
- (下次可以准备一些更具体的范例,帮助学生理解“过渡句”的写法。)
作文辅导记录(范例)
学生姓名: 小明 年级/年龄: 五年级 辅导日期: 2025年10月26日 辅导时长: 60分钟 本次作文题目/主题: 《一次勇敢的尝试》 辅导重点: 审题立意、细节描写
第二部分:作文初稿分析与诊断
整体印象
- 优点与亮点:
- 选材贴近生活(第一次学骑自行车),情感真实。
- 文章结构基本完整,有头有尾。
- 主要问题与不足:
- 中心思想模糊,只是简单记录了事件经过,缺少“尝试”后的感悟和成长。
- 细节描写不足,过程写得太概括,读者感受不到紧张、害怕和最终成功的喜悦。
具体问题诊断
| 维度 | 具体表现 | 严重程度 | 辅导建议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审题立意 | 文章只写了“学骑车”的过程,结尾是“我学会了”,但未体现“勇敢”和“尝试”带来的内心成长。 | ★★★ | 引导思考:从“害怕不敢”到“摔倒了再爬起来”,这种心理变化就是“勇敢”的体现。 |
| 语言表达 | 句式单一,多为“我+动词+宾语”的短句。 | ★★☆ | 学习使用比喻、拟人,将句子拉长,加入心理活动描写。 |
第三部分:辅导过程与互动记录
互动方式: □ 师生共读,逐句分析 □ 学生口述思路,老师引导 □ 头脑风暴,拓展思路
辅导过程实录:
-
关于立意:
- 老师: “小明,你写的这个故事很真实,读完之后,老师能感觉到你当时很害怕,也摔疼了,题目是《一次勇敢的尝试》,你觉得你的‘勇敢’体现在哪里呢?”
- 学生: (想了想)“就是摔倒了又爬起来?”
- 老师: “太棒了!这就是文章的‘文眼’!我们能不能把这种‘害怕’和‘坚持’的对比写得更强烈一些?开头可以写你看到别人骑车很羡慕,但自己又很害怕,这样后面的‘勇敢尝试’才更有力量。”
-
关于细节描写:
- 老师: “你写‘我摔倒了’,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摔倒的吗?当时你的手、脚、身体分别是什么样的?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