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情调与情怀,何为时代精神的两翼?

情调为表,情怀为里:论人生境界的两重境界

人生在世,我们时常会谈论某种“情调”,也会赞美某种“情怀”,这两个词,一字之差,却如浮光掠影与巍峨高山,分别勾勒出生活表象与精神内核的两重境界,情调,是生活的点缀,是感官的愉悦;而情怀,则是生命的底色,是灵魂的重量,在我看来,情调为表,情怀为里,真正的丰盈人生,是在懂得欣赏情调之美的基础上,更应涵养与坚守一份深沉的情怀。

情调与情怀,何为时代精神的两翼?-图1

情调,是生活的“诗与远方”,是感官的精致化表达。

情调,是一种外在的、可被感知的审美情趣,它可以是午后阳光里一杯手冲咖啡的醇香,是雨巷中油纸伞下漫步的朦胧诗意,是书房里一缕檀香与古籍墨香的交融,亦或是旅行时对异国风情的短暂沉醉,情调追求的是一种“氛围感”,它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,让琐碎的生活充满仪式感,它关乎品味,关乎格调,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细腻捕捉与创造。

情调本身并无过错,它甚至是我们对抗平庸、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,一个懂得情调的人,能在柴米油盐中发现诗意,能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开辟出一片精神的绿洲,情调的局限性在于它的“易逝性”与“依附性”,它往往依赖于特定的物质条件、环境氛围和短暂的心境,当物质匮乏、环境改变、心情低落时,那些精心营造的情调便如镜花水月,容易消散,情调更像是一件华美的外衣,它能修饰我们的形象,却未必能温暖我们的内心。

情怀,是生命的“定盘星”,是精神的定海神针。

与情调的浮光掠影不同,情怀是一种内在的、深沉的精神力量,它不是一种“感觉”,而是一种“信念”;不是一种“点缀”,而是一种“坚守”,情怀,是杜甫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悲悯与担当;是苏轼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与坚韧;是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家国与抱负;也是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专注与执着。

情怀,是超越个人悲欢的广阔胸怀,是面对世事变迁时的精神定力,它不因外界的赞誉而狂喜,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沉沦,拥有情怀的人,其内心拥有一片广阔的星空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与光芒,这份情怀,可能源于对家国深沉的爱,对真理不懈的追求,对弱势群体的同情,或是对一项事业近乎信仰的忠诚,它构成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“压舱石”,使其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,能够行稳致远。

情调与情怀,并非对立,而是表里相生、由浅入深的关系。

一个真正拥有情怀的人,其生活往往也流露出独特的情调,这份情调,不是刻意模仿的浮华,而是内心情怀的自然流露,苏轼被贬黄州,物质条件艰苦,他却能在东坡之上躬耕,在赤壁之下泛舟,写下“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”的千古名句,他生活中的“情调”,正是其豁达坚韧的“情怀”在逆境中开出的花朵,这份情调,因有了情怀的支撑,而显得格外醇厚与动人。

反之,一个只沉溺于情调而缺乏情怀的人,其生活则容易变得空洞与脆弱,他们可能享受着精致的下午茶,却对社会漠不关心;他们可能追逐着网红打卡地,却对脚下土地的历史与文脉一无所知,这种“精致的利己主义”,看似生活有情调,实则精神内核是荒芜的,一旦生活的“滤镜”破碎,他们便会陷入迷茫与失落。

人生在世,我们当然可以追求情调,让生活多一些诗意与美感,但这不应是终点,我们更应努力涵养自己的情怀,去关心更广阔的世界,去思考更深刻的命题,去坚守更崇高的价值。

情调是锦上添花的“面子”,情怀则是安身立命的“里子”,让我们先学会用情调去装点生活,再用心去浇灌情怀的种子,当一个人既能品味咖啡的香醇,也能体味民生的疾苦;既能欣赏远方的风景,也能肩负脚下的责任时,他便真正抵达了“情调为表,情怀为里”的人生高境界,这,才是抵御岁月流逝、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朽之道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