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借口是自我安慰的遮羞布吗?

借口:温柔的陷阱,懦弱的遮羞布

人生在世,谁不曾为自己的失误、懈怠或失败寻找过托词?“因为堵车,所以我迟到了。”“因为这件事太难了,所以我才没做成。”“要不是他那样说,我根本不会发火。”这些话语耳熟能详,它们像一层薄纱,轻轻一披,便能遮掩我们内心的不安与愧疚,这层薄纱,便是“借口”,借口,看似是理性的辩解,是无奈的申诉,实则是温柔的陷阱,是懦弱的遮羞布,它非但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侵蚀我们的意志,消磨我们的潜能。

借口是自我安慰的遮羞布吗?-图1

借口,是逃避责任的“避风港”,却也是停滞不前的“安乐窝”。 人之常情,趋利避害,面对挑战与过错,下意识地寻找外部原因,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,当这种本能演变成一种习惯,借口便成了我们逃避责任的“避风港”,在这个港湾里,我们不必直面自己的不足,不必承担失败的痛苦,只需将责任推给客观环境、他人或命运,久而久之,这个港湾会变成一个“安乐窝”,让我们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,习惯了找借口的人,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承担的勇气,他们的人生字典里,“我”字后面的主语,越来越少地是自己,越来越多的是“因为……”,个人成长的道路被堵死,生命的可能性也随之萎缩,正如卡耐基所言:“如果你总是为自己找借口,那么你终将一事无成。”

借口,是麻痹精神的“麻醉剂”,更是扼杀潜能的“刽子手”。 借口最可怕之处,在于它能以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,让我们心安理得地放弃努力,当一件事情未达预期,一句“我尽力了,但条件不允许”,便能瞬间抚平所有不甘与悔恨,这剂“麻醉剂”麻痹的,恰恰是我们那颗渴望突破、追求卓越的心,它让我们相信,失败是外力所致,而非能力不逮,从而心安理得地躺在舒适区里,不再挑战自我,殊不知,每一次为失败寻找的借口,都是对自身潜能的一次否定,真正的潜能,往往诞生于“没有借口”的绝境之中,西点军校著名的“没有任何借口”的信条,并非要求士兵成为冷酷的机器,而是培养一种直面问题、承担责任的强大执行力,它告诉我们,在目标面前,方法总比困难多,抱怨和退避只会让机会白白溜走,借口,正是在我们与机会之间,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,最终扼杀了本可以绽放的生命之花。

我们该如何挣脱借口的束缚,走向真正强大的人生? 答案在于从“归因于外”转向“求诸于内”。

要培养直面现实的勇气。 当错误发生时,第一反应不应是辩解,而是坦然接受,承认“我错了”“我失败了”,这并非示弱,而是强者的姿态,只有正视问题,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,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,是摆脱借口的起点。

要建立“成长型思维”。 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提出的“成长型思维”认为,能力不是固定的,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的,拥有这种思维的人,不会将失败归咎于天赋或不可抗力,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他们会想:“我能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什么?”“下次我该如何改进?”这种思维方式,能将每一次挫折都转化为前进的阶梯,从根本上铲除了借口滋生的土壤。

要践行“结果导向”的行动哲学。 在行动之前,少一些“…怎么办”的预设借口,多一些“如何才能做到”的积极思考,将注意力从“为什么我不能”转移到“我怎样才能”上来,设定清晰的目标,专注于过程,对结果负责,当“没有任何借口”成为一种内在信念,我们便会发现,曾经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,在坚定的行动面前,都会变得不堪一击。

借口是弱者的自我安慰,是强者的自我超越之路上的绊脚石,它让我们在短暂的安逸中迷失了方向,在无休止的辩解中耗尽了心力,人生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我们为自己找了多少个完美的借口,而在于我们为达成目标付出了多少切实的努力,让我们勇敢地撕下那层名为“借口”的温柔面纱,直面真实的自我,承担责任,拥抱挑战,因为,唯有告别借口,我们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航向,驶向那片名为“卓越”的广阔海洋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