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记录,如何有效引导?

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记录模板

使用说明: 本模板旨在为学校心理老师、班主任或辅导员提供一份结构化、专业化的辅导记录,记录应客观、准确,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。

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记录,如何有效引导?-图1


第一部分:基本信息

项目
学生姓名 (填写学生姓名)
性别 男 / 女
班级 四年级 (X) 班
年龄 (岁)
辅导日期 年 月 日
辅导时间 上午/下午 时 分 至 时 分
辅导地点 心理辅导室 / 安静的教室办公室 / 其他
辅导者 (填写辅导老师姓名/职称)
记录人 (填写记录人姓名,通常与辅导者一致)

第二部分:辅导过程记录

辅导主题/目标

  • (简要说明本次辅导的核心议题和期望达成的目标,缓解考试焦虑、学习动力提升、人际交往改善等。)

辅导方法/技术

  • (简要说明本次辅导所采用的技术或活动,认知行为疗法、绘画疗法、沙盘游戏、角色扮演、故事分享、倾听与共情等。)

主要辅导内容与过程记录

  • (这是记录的核心部分,应详细、客观地描述辅导过程中的对话、学生的表现、情绪变化及关键事件,建议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点记录。)

    • 开场与关系建立:

      (学生进入辅导室时情绪如何?是紧张、放松还是回避?如何与学生建立初步信任?学生是否愿意谈论今天的话题?)

    • 问题呈现与探索:

      (学生如何描述他所遇到的问题?使用了哪些词语?他的语气、表情、肢体语言是怎样的?辅导者问了哪些关键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?)

    • 核心干预与互动:

      (当学生表达出“我害怕考试,怕考不好”时,辅导者是如何回应的?是否引导学生识别了“灾难性”的想法(如“考不好就代表我是个笨蛋”)?是否进行了认知重构?是否使用了某个具体的活动或工具?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反应如何?)

    • 总结与反馈:

      (在辅导结束前,是否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次谈话的要点?学生是否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?是否布置了“家庭作业”或实践任务?“下次考试前,试着对自己说‘我已经很努力了,尽力就好’。”)

学生表现与情绪状态

  • (客观描述学生在辅导过程中的整体状态。)
    • 情绪: (从开始的焦虑不安,到逐渐放松;或时而激动,时而沉默;表现出明显的沮丧、愤怒、喜悦等。)
    • 言语: (表达流畅、逻辑清晰、词汇贫乏、重复抱怨、沉默寡言等。)
    • 非言语行为: (眼神接触良好、回避眼神、坐姿紧张(如抖腿、抱臂)、玩弄手指、面带微笑或愁容等。)

第三部分:评估与反思

本次辅导效果评估

  • (对本次辅导的即时效果进行评估。)
    • 学生自我感受: (学生表示“感觉好多了”、“心里没那么堵了”、“好像知道该怎么做了”。)
    • 观察者评估: (学生离开时情绪明显比来时平稳;学生开始用更积极的词汇描述自己或问题;对未来的尝试表现出意愿。)
    • 目标达成度: (基本达成了“帮助学生识别负面自动化思维”的目标;但“制定具体应对策略”的目标需要下次辅导继续。)

辅导者反思与专业思考

  • (记录辅导者对本次辅导的专业性思考,包括成功之处、遇到的困难、对问题的理解深化等。)

    (通过本次辅导,发现学生的问题根源可能在于父母过高的期望,而非考试本身,在引导学生时,可以更多地探讨“完美主义”的利弊,本次使用“情绪温度计”技术效果很好,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,下次可继续使用。)

下次辅导计划/建议

  • (基于本次辅导的结果,制定后续的辅导计划或向班主任/家长提出的建议。)
    • 后续辅导计划: (下次辅导主题将聚焦于“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”;或引入“父母-孩子”联合辅导。)
    • 对班主任的建议: (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该生展示特长的机会,以增强其自信心;当其情绪激动时,给予适当的“冷静期”。)
    • 对家长的建议: (建议家长降低对孩子分数的过度关注,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;尝试与孩子进行每周一次的“轻松聊天”,了解其在校的真实感受。)

第四部分:签名

辅导者签名: 日期:
(若需要)班主任/家长确认: 日期:

【案例填充示例】

第一部分:基本信息

项目
学生姓名 小明
性别
班级 四年级 (3) 班
年龄 10岁
辅导日期 2025年10月26日
辅导时间 下午 4:00 - 4:40
辅导地点 学校心理辅导室
辅导者 王老师
记录人 王老师

第二部分:辅导过程记录

辅导主题/目标

  • 主题: 缓解因数学成绩不佳带来的焦虑情绪,探索积极的学习心态。
  • 目标: 帮助小明认识到“一次考试失败不等于能力不行”,并学习至少一种积极的自我对话方式。

辅导方法/技术

  • 认知行为疗法、情绪温度计技术、角色扮演。

主要辅导内容与过程记录

  • 开场与关系建立: 小明由班主任带领进入辅导室,低着头,双手插在口袋里,显得很拘谨,我以“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,看看你的心情温度”为由,邀请他坐下,并递给他一张画有温度计的纸,他放松了一些,愿意参与活动。
  • 问题呈现与探索: 在“情绪温度计”上,小明将自己的焦虑情绪标记在“30度”(很低,很冷),我问他:“这个‘冷’的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?”他小声说:“想到上次数学考试,我只考了65分,爸爸很生气,说我不努力。”我追问:“当你想到这件事时,你心里对自己说了什么?”他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我肯定很笨,学不好数学了。”
  • 核心干预与互动: 我肯定了他的感受,并指出这种想法叫做“灾难化想法”,即把一次失败的结果扩大到了对自己整个能力的否定,我引导他思考:“班里有没有同学某一门课也考砸过,但其他科目很好?”他想了想说:“有,小红语文上次也没考好。”我接着问:“你会觉得小红是个笨孩子吗?”他摇头,我引导他:“一次考试只能说明你‘这次’没考好,不能说明你‘永远’学不好,我们试着把‘我很笨’换成更客观的说法,我这次数学的某些知识点没掌握好’。”我让他反复读了几遍新句子,随后,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,我扮演“焦虑的小明”,他扮演“鼓励的王老师”,练习用新的句子安慰自己。
  • 总结与反馈: 辅导结束前,我再次让他画一张“希望的温度计”,他画了“70度”,他表示“感觉心里没那么堵了”,我给他布置了“家庭作业”:每当再觉得自己“很笨”时,就停下来,换成对自己说“我这次只是没掌握好”。

学生表现与情绪状态

  • 情绪: 从开始的紧张、沮丧,到角色扮演环节表现出好奇和一丝笑意,结束时情绪明显好转。
  • 言语: 初期声音很小,语速慢,使用“笨”、“考砸了”等负面词汇,后期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,并愿意尝试新的积极语句。
  • 非言语行为: 初期回避眼神接触,身体僵硬,辅导中后期,能与我有短暂的眼神交流,坐姿也舒展了一些。

第三部分:评估与反思

本次辅导效果评估

  • 学生自我感受: 小明表示“感觉好多了”,并说“好像考试也没那么可怕了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