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,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题目

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写作指南

议论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,也是思想表达的有效方式,选择苏轼作为议论文材料,既能展现文化底蕴,又能体现思辨深度,苏轼作为北宋文豪,其生平、作品和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议论素材,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和运用。

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,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题目-图1

苏轼生平中的议论切入点

苏轼一生跌宕起伏,从少年得志到乌台诗案,从贬谪黄州到儋州终老,每个阶段都能提炼出有价值的议论主题,乌台诗案可以探讨"言论自由的边界",黄州时期适合论述"逆境中的精神超越",儋州岁月则能引发"文化传播与文明对话"的思考,选择苏轼生平作为材料时,要准确把握历史事实,避免过度解读,同时要找到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,使议论具有现实意义。

苏轼的仕途经历特别适合讨论"理想与现实的关系",他既有"致君尧舜"的政治抱负,又经历了多次贬谪,却能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,这种矛盾统一的人生轨迹,为论证"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精神独立"提供了丰富素材,运用这类材料时,要注意避免简单化的英雄叙事,而应该深入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。

苏轼作品中的议论资源

苏轼的文学作品是一座议论宝库。《赤壁赋》中"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"的宇宙意识,可以引申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;《定风波》里"莫听穿林打叶声"的旷达,能够支撑"心态决定境遇"的论点;《水调歌头》中"人有悲欢离合"的感悟,则适合讨论情感与理性的平衡。

使用苏轼作品作为论据时,要注重文本细读,例如论证"创新精神的重要性",可以分析苏轼如何突破"词为艳科"的传统,开创豪放词风;讨论"艺术与生活的关系",则可引用他"诗画本一律"的美学主张,关键是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理性论据,避免停留在感性赏析层面。

苏轼的文艺理论也极具议论价值。"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"主张神似重于形似,这一观点可以用来批驳当代社会中的形式主义;"腹有诗书气自华"则能论证文化修养对人的塑造作用,引用这类材料时,要结合具体语境,避免断章取义。

苏轼思想中的议论维度

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,形成了独特的人生哲学,他的儒家情怀体现在"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"的自省精神;道家影响显现在"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"的超越意识;佛家智慧则渗透于"庐山烟雨浙江潮"的禅悟境界,这些思想资源可以用来讨论"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"、"多元思维的积极意义"等议题。

苏轼的"中庸"思想特别值得关注,他既不像王安石那样激进变法,也不似司马光那般全盘复古,而是主张"渐变"和"调和",这一思想立场可以用来分析当代社会改革中的激进与保守之争,运用这类思想材料时,要注意历史语境与现代问题的差异,避免生搬硬套。

苏轼对生死的思考也深具议论价值。"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"体现的漂泊感,"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"表达的团圆愿望,都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探讨,这类材料适合用于存在主义式的哲学思考,但需要避免过度文学化的表达,保持议论的逻辑性。

苏轼题材议论文的常见误区

许多习作在使用苏轼材料时存在几个典型问题:一是材料堆砌,缺乏分析,只是罗列苏轼的生平事迹或作品名句,没有深入阐发其议论价值;二是古今割裂,未能建立苏轼思想与当代问题的有效关联;三是情感泛滥,将议论文写成抒情散文,削弱了说理力度。

避免这些误区的方法是明确议论焦点,例如讨论"挫折教育的意义",可以聚焦苏轼黄州时期的创作突破,分析逆境如何激发创造力;探讨"文化自信",则可选取苏轼吸收多元文化又保持主体性的特点,关键在于每则材料都服务于中心论点,而非展示知识储备。

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时代错位,用现代价值观简单评判古人,或者将苏轼思想现代化解读而忽略历史语境,正确做法是既看到苏轼思想的超越性,也承认其历史局限性,在古今对话中展开议论,而非单向度地以今释古。

提升苏轼题材议论文质量的技巧

要使议论文脱颖而出,可以尝试几种方法:比较分析法,将苏轼与同时代文人或现代人物对比,突出其独特性;概念分析法,对苏轼思想中的关键概念如"旷达""平常心"进行哲学辨析;问题导向法,从现实问题出发,回溯苏轼思想中的解决方案。

结构安排也很重要,可以采用"生平—作品—思想"的三维结构,也可以按主题分块,如"政治观""艺术观""人生观"等,无论哪种结构,都要注意逻辑递进,避免平面罗列,过渡句的巧妙运用能使文章脉络清晰,如从讨论苏轼的贬谪经历自然过渡到现代职场逆境应对。

语言表达上,应力求准确凝练,避免过度使用形容词和感叹句,保持议论文的理性特质,可以适当化用苏轼诗文中的经典表达,但不宜过多,以免喧宾夺主,专业术语的使用要恰到好处,既展现学识,又不晦涩难懂。

苏轼作为文化符号,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,更在于他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高度,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写作,本质上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,当我们从苏轼的生平中解读处世智慧,从作品中提炼美学思想,从哲学中汲取精神资源时,实际上是在探索传统文化如何滋养现代心灵,这种探索不应止于学术层面,而应该指向生命实践的维度——正如苏轼所言"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",真正的理解必然带来存在的改变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