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朴实议论文素材,如何积累与运用让论证更接地气?

主题:朴实

核心内涵: 朴实,是一种内在的品质,它不追求浮华的外表,不崇尚空洞的言辞,而是崇尚真诚、踏实、本真和内在的丰盈,它是一种“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”的境界,是抵御浮躁、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。

朴实议论文素材,如何积累与运用让论证更接地气?-图1


名言警句素材

中国古代名言

  • 《道德经》

    • 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
      • 释义:保持纯洁的本性,持守质朴的状态,减少私心,降低欲望,这是老子对“朴”最经典的论述,是道家思想的核心。
    • “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
      • 释义:最高超的技巧看起来反而有些笨拙,最卓越的辩才看起来反而有些木讷,揭示了“朴实”中蕴含的深刻智慧。
  • 孔子与儒家思想

    • 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
      • 释义:质朴和文采要搭配得当,这样才是一个君子,强调内在品德(质)与外在修养(文)的和谐统一,反对只重形式或只重内容。
    • 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
      • 释义:君子说话要谨慎,而行动要敏捷,强调行动的朴实胜于言辞的华丽。
  • 其他经典

    • “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。” (苏轼等文人常用)
      • 释义:形容事物或艺术发展到极致后,会返璞归真,呈现出一种朴素、自然、含蓄的美。
    • 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。” (李白)
      • 释义:像初出水面的芙蓉花一样,天然美丽,不需要任何人工的修饰,比喻文章或人的品格自然天成,朴实无华。
    • “真者,精诚之至也,不精不诚,不能动人。” (《庄子·渔父》)
      • 释义:所谓“真”,是精诚的极致,不精不诚,就不能感动别人,朴实的基础是“真诚”。

外国名言

  • “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,不是衣着。” (苏格拉底)
    • 释义: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修养,而非外在的物质包装。
  • “简洁是智慧的灵魂,冗长是肤浅的藻饰。” (莎士比亚)
    • 释义: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,是智慧的体现;而冗长的辞藻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贫乏。
  • “任何事物都不及“朴素”那样更富有自然之美,也不及“朴素”更能带来内心的宁静。” (爱默生)
    • 释义:朴实不仅是美的形式,更是通往内心安宁的路径。

经典事例素材

古代人物

  • 陶渊明

    • 事迹:不为五斗米折腰,辞官归隐,他过着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田园生活,生活清贫,但精神富足,他的诗文质朴自然,充满对真淳生活的向往。
    • 论证角度朴实的气节与生活追求,他用行动证明,真正的富足不在于官位和俸禄,而在于内心的自由与安宁。
  • 苏轼(苏东坡)

    • 事迹:一生仕途坎坷,屡遭贬谪,但他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苦中作乐,活出滋味,在黄州,他开垦东坡,自称“东坡居士”,写下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,他的美食(东坡肉)、他的诗词,都透着一股接地气的、乐观的朴实。
    • 论证角度朴实的乐观主义精神,面对逆境,朴实不是消极忍受,而是积极拥抱生活,在平凡中发现乐趣,在苦难中淬炼智慧。
  • 颜回

    • 事迹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生活极度贫困,但安贫乐道,沉浸在对学问的追求中。
    • 论证角度朴素的物质生活与丰盈的精神世界,颜回的故事是“安贫乐道”的典范,说明朴实的物质条件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无比高贵和丰富的灵魂。

现代人物

  • 袁隆平

    • 事迹: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他一生扎根田野,皮肤黝黑,衣着朴素,常年与泥土和稻穗为伴,他不在乎名利,唯一的愿望就是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,他的朴实,是对国家和人民最深沉的爱。
    • 论证角度朴实是科学家的底色与担当,真正的科学巨匠,其伟大不在于光环和头衔,而在于那份脚踏实地的耕耘和心系苍生的朴实情怀。
  • 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

    • 事迹:一位北大毕业的上海姑娘,扎根敦煌五十七载,被誉为“敦煌的女儿”,她一生守护莫高窟,生活极其简朴,把青春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,她说:“我躺下是敦煌,我醒来还是敦煌。”
    • 论证角度朴实的坚守与奉献,在浮躁的时代,有一种力量叫“坚守”,朴实的坚守,能创造出穿越时空的伟大价值。
  • “布鞋院士”李小文

    • 事迹:著名的地理学家、遥感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他衣着朴素,常年穿着布鞋,不修边幅,却是中国遥感领域的泰斗,他的“布鞋”形象深入人心,成为学界“真性情、不慕虚华”的象征。
    • 论证角度外表的朴实与内在的丰盈,一个人的价值,不在于他的衣着光鲜,而在于他的学识、风骨和对社会的贡献。

文学艺术形象

  • 祥林嫂(鲁迅《祝福》)

    • 形象: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冷漠社会吞噬的底层劳动妇女,她的一生是悲剧的,但她的质朴、勤劳和对“灵魂”的执念,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。
    • 论证角度悲剧性的朴实,可以探讨在特定环境下,朴实的品质如何被摧残,引发对社会的反思。(此例较沉重,慎用)
  • 《平凡的世界》中的孙少平

    • 形象:一个不甘于平凡、渴望通过读书和劳动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,他生活艰苦,但精神世界无比丰富,对知识和爱情有着朴素的追求。
    • 论证角度朴实奋斗的力量,平凡不等于平庸,通过脚踏实地的朴实奋斗,同样可以活出生命的厚度和高度。

分论点与论证角度

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构建你的分论点:

  1. 分论点一:朴实是个人品格的基石,是真诚的底色。

    • 论证:朴实的人不虚伪、不做作,言行一致,内心澄澈,他们用真诚待人,用踏实做事,从而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,引用孔子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对比那些“巧言令色”之人。
  2. 分论点二:朴实是成就事业的阶梯,是智慧的源泉。

    • 论证: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,最高境界往往是“大巧若拙”,袁隆平、李小文的例子都说明了,摒弃浮华,专注于事物本质,才能取得突破,引用爱因斯坦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”,但想象力也必须建立在朴实严谨的求证之上。
  3. 分论点三:朴实是抵御浮躁的良方,是心灵的归宿。

    • 论证:在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容易空虚的今天,朴实能帮助我们回归本真,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焦虑,陶渊明、苏轼的故事,以及现代人流行的“断舍离”、“极简主义”,都是对朴实生活哲学的当代回响,引用爱默生关于朴实带来内心宁静的名言。
  4. 分论点四:朴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,是时代的呼唤。

    • 论证: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劳、节俭、质朴的美德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我们更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朴实精神,反对奢靡之风和形式主义,袁隆平、樊锦诗等时代楷模,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典范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