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议论文素材,礼仪如何成为高分作文的加分利器?

核心立意与分论点

核心立意: 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,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,是个人立身之本、社会和谐之基、文明传承之脉。

议论文素材,礼仪如何成为高分作文的加分利器?-图1


分论点一:礼仪是个人的“名片”,是修养的内在彰显。

  • 阐释: 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,言谈举止的细节,直接反映其学识、品格和家教,彬彬有礼的人,总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,为自己打开更广阔的大门,礼仪是无需言语的推荐信,是个人魅力的最佳名片。
  • 论据素材:
    1. 经典素材: “程门立雪”,北宋学者杨时和游酢为了向理学家程颐请教问题,在门外冒雪等候,程颐醒来时,门外已雪深一尺,这个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,是尊师重道礼仪的典范。
    2. 现代素材: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礼仪,周恩来总理以其儒雅的风度、得体的言行,在国际舞台上为新中国的形象增光添彩,他在会见外宾时,总是不卑不亢,真诚谦和,其个人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“软实力”,展现了大国总理的深厚修养和东方礼仪的精髓。
    3. 反面素材: “清华学姐事件”,某高校一名女学生在食堂怀疑一名男生对其“咸猪手”,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在网络上公开曝光该男生,并对其进行“社会性处决”,这种缺乏冷静、尊重和求证精神的“网络审判”,严重违背了基本的社交礼仪,最终导致其自身名誉扫地,这反衬出无礼行为的巨大破坏力。

分论点二:礼仪是社会的“润滑剂”,是秩序的稳定基石。

  • 阐释: 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,礼仪为复杂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提供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预期,它减少了摩擦与冲突,增进了理解与信任,使得社会能够高效、有序地运转,没有礼仪,社会将充满猜忌与混乱。
  • 论据素材:
    1. 经典素材: “礼”与“法”的关系,儒家思想中,“礼治”与“法治”相辅相成。“礼”是内在的道德约束,是“法”的补充和升华,它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,调节社会关系,维护社会和谐,古代的“乡饮酒礼”、“相见礼”等,都是为了明确长幼尊卑,维护社会秩序。
    2. 现代素材: 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,在图书馆保持安静、在电影院不随意接打电话、乘坐公共交通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、在公共场合不乱扔垃圾……这些看似微小的礼仪行为,共同构筑了文明、有序的社会环境,它们是社会公德的体现,是保障每个人舒适、安全生活的基础。
    3. 国际素材: 国际外交礼仪,国与国之间的交往,同样离不开礼仪,从座次安排、国旗悬挂到会谈流程,严谨的外交礼仪不仅是礼节,更关乎国家尊严与关系稳定,一次失礼的行为,可能导致外交风波,影响两国关系。

分论点三:礼仪是文明的“活化石”,是文化的传承载体。

  • 阐释: 礼仪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,它是文化最具体、最生动的表现形式,传承礼仪,就是传承文明,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。
  • 论据素材:
    1. 经典素材: 传统节日的礼仪,春节的拜年、守岁;清明节的祭祖、扫墓;端午节的赛龙舟、吃粽子;中秋节的赏月、团圆……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套独特的礼仪习俗,这些仪式感,不仅连接起家人情感,更传递着“孝”、“敬”、“家国情怀”等核心文化价值。
    2. 现代素材: “汉服热”与礼仪复兴,近年来,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汉服,并学习其中的礼仪,如“拱手礼”、“万福礼”等,这不仅仅是服饰的回归,更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热爱,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。
    3. 对比素材: 中西礼仪的差异与融合,中西方在礼仪上各有特色,如中国人讲究含蓄、集体,西方人崇尚直接、个性,在全球化的今天,我们既要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,又要取长补短,在保持自身礼仪文化内核的同时,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,让礼仪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
名人名言

  1. 不学礼,无以立。 —— 孔子

    (点明礼仪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。)

  2. 人无礼则不生,事无礼则不成,国无礼则不宁。 —— 荀子

    (从个人、事业、国家三个层面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,气势恢宏。)

  3. 敬人者,人恒敬之;爱人者,人恒爱之。 —— 孟子

    (揭示了礼仪的互动性,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。)

  4.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,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。 —— 孟德斯鸠

    (从心理层面阐述了礼仪带来的愉悦感和积极影响。)

  5. 礼仪周全能以息事宁人。 —— 沃尔涅·葛里美尔斯豪森

    (强调了礼仪在化解矛盾、维护和谐方面的作用。)


写作思路与范例

标题建议:

  • 《以礼为帆,驶向文明之海》
  • 《让礼仪之光照亮前行之路》
  • 《不学礼,无以立》
  • 《礼仪:看不见的竞争力》
  • 《于细微处见精神:论礼仪之重》

开头范例:

“国尚礼则国昌,家尚礼则家大,身尚礼则身修,心尚礼则心泰。”礼仪,如同一盏明灯,穿越千年历史,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漫征途,它并非繁文缛节的束缚,而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;它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化在行动中的尊重,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重拾礼仪的价值,不仅关乎个人品行的塑造,更关乎社会风气的清朗与民族精神的传承。

分论点段范例(以分论点一为例):

礼仪是个人的“名片”,是修养的内在彰显。一个人的学识可以写在简历上,但他的修养却体现在一举一动之中,正如孔子所言: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礼仪,正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石,北宋学者杨时与游酢为求教于程颐,在门外“程门立雪”,雪深一尺而不觉其寒,这份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师长的尊敬,正是“礼”的生动写照,也让他们名垂青史,反观当下,一些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,网络空间肆意谩骂,缺乏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,这种“无礼”的行为,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素养的缺失,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漠视,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以“求同存异”的智慧与谦和的风度,赢得了世界的尊重,他优雅的举止背后,是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,由此可见,礼仪不是外在的表演,而是内心的修为,一个懂得礼仪的人,方能行稳致远,赢得真正的尊重。

结尾范例:

礼仪是个人品格的试金石,是社会和谐的压舱石,更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,它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却能在细微之处改变人心,塑造风尚,让我们从今天做起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将礼仪内化为一种习惯,外化为一种行动,当每一个人都成为礼仪的践行者与传播者,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温暖、和谐与文明,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必将因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更加宽广、坚实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