筑牢安全防线,守护“舌尖上的幸福”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” 食品,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,是维系生命活力的源泉,当“科技与狠活”的调侃在网络上流传,当“脚料包”的新闻刺痛公众神经,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:食品安全,这道维系社会信任与民生福祉的生命防线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,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,我们必须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,多管齐下,合力筑牢食品安全的坚固长城。

当前,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化、隐蔽化的严峻态势,令人触目惊心。 从田间到餐桌,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潜藏风险,源头污染方面,农药残留超标、滥用兽药、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,为食品安全埋下“第一颗定时炸弹”,生产加工环节更是乱象丛生,部分不法商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,罔顾法律法规与道德底线,使用劣质原料、滥用食品添加剂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(如苏丹红、三聚氰胺等)、生产环境“脏乱差”等现象屡禁不止,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,更摧毁了市场的基本信任,从“地沟油”到“僵尸肉”,从“毒奶粉”到“假鸡蛋”,每一次曝光都引发一场社会信任危机,让人们在“吃什么才安全”的焦虑中无所适从。
追溯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,是监管、道德与科技三重因素的交织博弈。 监管体系存在短板,尽管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,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“牛栏关猫”的困境,监管力量与庞大的市场主体相比显得捉襟见肘,存在“以罚代管”、“运动式执法”等现象,难以形成长效震慑,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、信息壁垒,导致监管出现真空地带,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。部分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,道德滑坡,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,一些企业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,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视为可以牺牲的成本,这种“唯利是图”的短视行为,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思想根源。违法成本过低与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效应,相较于暴利,违法处罚的金额往往显得微不足道,难以形成有效震慑,科技的进步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“作案”手段,如利用新技术合成有害物质,使其更难被检测,增加了监管的难度。
面对严峻的挑战,破解食品安全困局绝非一日之功,必须构建政府、企业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共治格局,实施系统化、全方位的综合治理。
其一,政府必须强化监管“利剑”,织密法律与制度的防护网。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,提高违法成本,让“重典治乱”成为常态,要创新监管模式,推动“智慧监管”,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,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,让问题产品无处遁形,要加大执法力度,保持高压态势,对违法者“利剑高悬”,对失职渎职者严肃问责,确保法律法规的威严与刚性。
其二,企业必须坚守道德“底线”,扛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。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企业应将诚信经营内化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,行业协会也应发挥自律作用,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规范,引导企业良性竞争,共同维护行业声誉,只有当企业将“良心”置于利润之上,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。
其三,社会公众应提升监督“意识”,汇聚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。 消费者不能再做沉默的大多数,要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,提高辨别能力,用“钞票”为安全食品投票,要积极行使监督权,发现问题及时通过12315等渠道举报,形成“人人都是监督员”的社会氛围,媒体则应发挥舆论监督的“啄木鸟”作用,深入调查,客观报道,曝光不法行为,为净化市场环境贡献舆论力量。
“舌尖上的安全”是人民群众最基本、最现实的期盼,守护这份安全,就是守护千万家庭的幸福,就是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,这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,让我们携手并进,以最坚决的态度、最严密的制度、最有力的举措,共同筑牢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,让每个人都能吃得放心、吃得安心,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“舌尖上的幸福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