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前行广释法师辅导70课,修持前行第70课重点难点是什么?

“愿行菩提心学处(三):安忍波罗蜜多”,是菩提心学处中非常重要的一课,课程的核心是,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,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“安忍”(即“忍辱”),以对治嗔恨心,积累福德,并最终成就佛果。 的详细辅导和要点解析:

前行广释法师辅导70课,修持前行第70课重点难点是什么?-图1


第一部分:课程核心内容概述

第70课主要围绕 “安忍波罗蜜多” 展开,堪布首先强调了安忍的重要性,然后系统地讲解了安忍的三个层次,并结合公案和教证,指导我们如何在不同境遇中修持安忍。

核心思想:

  • 嗔恨心是“火”: 堪布引用了《入菩萨行论》中的教证:“一嗔能摧毁,千劫所积聚,供善逝等众,一切善行果。”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,一刹那的嗔恨心,就能摧毁我们千劫以来积累的善根和福德,如同大火烧掉草原一样,对治嗔恨心,修持安忍,是修行人的头等大事。
  • 安忍是“药”: 安忍并非懦弱或逃避,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,是智慧和慈悲的体现,它像一剂良药,能治愈我们内心的“嗔恨病”,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平静,从而保护自己的善根,并为利益众生创造更好的条件。

第二部分:安忍的三个层次(本课重点)

堪布在本课中,将安忍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层次,这是理解如何修持安忍的关键:

忍耐他人对自己的伤害(安受苦忍)

这是最基础的安忍,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。

  • 内涵: 当别人通过语言(辱骂、诽谤)、行为(打、骂、伤害)或意念(诅咒、怀恨)来伤害我们时,我们内心不生嗔恨,能够平静地接受和忍耐。
  • 为什么能忍?
    1. 观想业力: 思考“他为什么伤害我?”答案是:因为我过去世也曾经伤害过他,这是我的宿业现前,他只是我的“业债主”,来讨债的,我欠他的,现在还了,就了结了一笔业,这样想,就能把伤害者看作是帮助自己消业的人,从而心生感恩。
    2. 观修慈悲: 思维伤害者其实非常可怜,因为他被嗔恨心等烦恼所控制,造下恶业,未来必将感受恶果,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不安,对他生起慈悲心,希望他能从烦恼中解脱,而不是对他生起嗔恨。
  • 公案: 堪布引用了 金琼西绕(释迦牟尼佛因地) 的公案,他作为一位仙人,被一位国王割截身体,但他内心没有丝毫嗔恨,反而对国王生起了大慈悲心,并因此获得了“安忍第一”的称号,这个公案完美地诠释了安受苦忍的境界。

忍耐修行路上的痛苦(耐求法忍)

这是针对修行本身的安忍。

  • 内涵: 在追求佛法、利益众生的道路上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,为了闻思修而付出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金钱;为了度化众生而遭受误解、委屈和挫折,我们要能忍耐这些修行路上的苦。
  • 为什么能忍?
    • 观想功德: 思维这些苦是为了成就菩提、利益众生而付出的代价,是暂时的,如同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忍受十月怀胎的痛苦一样,为了无量的众生,忍受修行之苦是值得的,这些苦会成为我们成佛的资粮。
  • 公案: 堪布讲述了 米拉日巴尊者在洞中苦修 的公案,他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饥饿、寒冷、孤独和身体的病痛,但因为他心中对佛法和众生的坚定信念,最终即身成就,这就是耐求法忍的典范。

观修空性,彻悟实相(法思胜解忍)

这是最高层次的安忍,也是从根源上断除嗔恨心的方法。

  • 内涵: 通过智慧,深刻地观照万法的实相——空性,了知“我”和“我所”(我的身体、我的名声、我的财产等)以及伤害我的“他”,在胜义谛中都是如梦如幻、不存在的,既然没有一个实有的“我”被伤害,也就没有一个实有的“他”在伤害,嗔恨心的对境根本不成立。
  • 为什么能忍?
    • 智慧的力量: 当我们证悟空性时,对世间的一切得失、毁誉、苦乐都会看得非常透彻,就像一个梦中被老虎追赶的人,一旦醒来,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,就不会再害怕了,同样,通过观修空性,我们就能从根本上超越对伤害的执着,达到“三轮体空”的境界(即无施者、无受者、无施物)。
  • 如何修持? 这需要通过闻思佛法,尤其是般若法门,反复观修“人无我”和“法无我”,直到生起定解。

第三部分:如何将安忍融入日常实践

仅仅知道理论是不够的,关键在于如何应用。

  1. 转变观念:

    • 把“敌人”看作“上师”: 伤害我们的人,是我们最好的“嗔恨心上师”,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修安忍的殊胜对境,没有他们,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嗔恨心有多重。
    • 把“逆境”看作“道用”: 生活中的困难、病痛、挫折,都是修行的好机会,把它们看作是消业、增上修行功助缘,而不是看作倒霉和障碍。
  2. 运用方法:

    • 拖延反应: 当嗔恨心生起时,不要立即回应,给自己一点时间,比如深呼吸几次,或者在心里默念“嗡嘛呢呗美吽”,让情绪平复下来,然后再思考如何应对,这能有效避免说出伤人的话或做出后悔的事。
    • 换位思考: 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,他为什么会这么做?也许他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,理解对方,能有效地化解嗔恨。
    • 忆念正念: 时常忆念佛法的教言,嗔恨心是万恶之源”,“安忍是功德之因”,用正念来对治负面情绪。
  3. 从小事做起:

   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的安忍(比如面对重大伤害),可以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,比如别人开车别了你一下,服务员上菜慢了,家人说了句不中听的话等,在这些小境界中练习安忍。


第四部分:本课的思维与修持引导

思维题:

  1. 回忆一下,最近一次让你生起强烈嗔恨心的事情是什么?当时你是怎么想的?现在学习了安忍的三个层次后,你当时可以如何用这些方法来对治?
  2. 思考一下,你认为在你的生活中,最难修安忍的是哪一种情况?是别人对你的直接伤害,还是修行路上的障碍?为什么?

修持建议:

  1. 选择一个对境: 在本周,有意识地选择一个让你容易生气的场景或人(比如堵车、家人争吵等)作为你的“安忍训练场”。
  2. 提前准备: 在事情发生前,先在心里默念:“这是一个修安忍的好机会,我要保持平静。”
  3. 事后反思: 事情结束后,无论你做得好还是不好,都进行反思,如果成功安忍了,要随喜自己的功德,并鼓励自己继续努力,如果失败了,也不要自责,要认识到自己的烦恼还很重,然后忏悔,并思考下次如何改进。

《前行广释》第70课深刻地阐述了安忍波罗蜜多的内涵与修持方法,它告诉我们,安忍不是压抑,而是转化;不是懦弱,而是大勇,通过观想业力、修持慈悲和体悟空性,我们可以在面对伤害和困境时,将烦恼转化为道用,将逆境修成菩提道上的资粮,愿我们都能将本课的教言铭记于心,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,逐步培养起如大地般宽广、如大海深邃的安忍之心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