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议论文功利化,如何让写作回归真实思考?

祛除“功利”之弊,还议论文以思想之光

在当今的教育与学术生态中,议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,本应是锤炼思维、明辨是非、表达独立见解的利器,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——“议论文功利化”——正悄然蔓延,使其逐渐褪去了思想的光辉,沦为一种追求效率、迎合评分的“技术活”与“套路文”,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,更侵蚀了我们对深度思考与真诚表达的尊重。

议论文功利化,如何让写作回归真实思考?-图1

议论文功利化的表现,是“术”的盛行与“道”的式微。

模板化与套路化写作大行其道。 学生们不再潜心于对议题本身的深入探究,而是忙于背诵所谓的“高分模板”,从“引论-本论-的僵硬结构,到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”的机械公式,再到“引经据典排比句,首尾呼应中心句”的固定模式,议论文的写作变成了一场可以精确计算的“填空游戏”,文章的开头总是一句名人名言,中间段落总是一正一反两个例子,结尾总是一番空洞的号召,这种“万金油”式的写作,看似无懈可击,实则言之无物,缺乏真情实感与独立思考。

论点的“安全”与“平庸”。 功利化的写作,首要目标是“不跑题、得高分”,而非“有创见、启人心”,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绝对“正确”、政治正确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论点,他们宁愿选择“诚信是美德”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陈词滥调,也不敢去触碰那些复杂、敏感或有争议的议题,思想的棱角被磨平,批判的锋芒被掩盖,议论文沦为了一群“好好先生”的集体合唱,失去了应有的思辨张力与现实关怀。

例证的“预制化”与“标签化”。 为了快速填充文章内容,学生们不再去阅读、观察和体验生活,而是依赖一个庞大的“名人名言+事例素材库”,屈原、苏轼、爱迪生、居里夫人……这些名字被反复提及,他们的故事被简化成几个标签化的标签,服务于千篇一律的论点,屈原代表着“爱国”,苏轼代表着“豁达”,爱迪生代表着“坚持”,这种“预制菜”式的例证,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与人物复杂性,使得论证过程显得苍白而虚假,毫无说服力可言。

议论文功利化的根源,是评价体系的“指挥棒”效应与教育本质的异化。

其一,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。 在高考、中考等重大考试的压力下,分数成了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尺,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,面对成千上万份试卷,自然更青睐那些结构清晰、观点“正确”、语言“规范”的“标准答案式”作文,这种高效但粗暴的评价方式,直接催生了功利化的写作策略——一切为了分数,一切为了迎合阅卷人,学生的写作,从“我手写我心”的创造过程,异化为“如何得高分”的博弈过程。

其二,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缺位。 长期以来,我们的教育模式更侧重于知识的灌输与记忆,而非批判性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培养,学生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,缺乏质疑精神、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建构能力,当面对一个需要深度剖析的议论文题目时,他们自然感到无从下手,只能退守到最安全、最省心的“套路”中去。

议论文功利化的危害,是长远而深刻的。

它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,让他们在“套路”的泥潭中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,更会影响其未来的思维习惯与人生态度,当一个人习惯了用模板去应对复杂问题,用“正确”的废话去回避真实挑战,他可能就失去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,这对于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,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。

祛除议论文的功利化弊病,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。

对于教育者而言,必须改革评价体系,不能仅凭“第一印象”和“结构工整”来打分,而应更加注重文章的思想深度、逻辑严密性和论证的独特性,鼓励学生提出有争议的观点,引导他们进行有价值的辩论,营造一个允许“不完美”但追求“真思考”的写作氛围。

对于学生自身而言,则需要回归写作的本源,多读书,读好书,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拓展视野;多观察,多体验,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灵感;多思考,多质疑,在独立的思辨中形成自己的见解,要明白,一篇好的议论文,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者,而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,与读者进行一场真诚的智力交流。

议论文,理应是思想的战场,而非技术的操练场,让我们共同努力,拂去其上的功利尘埃,让这颗璀璨的明珠,重新闪耀出智慧与理性的光芒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、有担当、能独立面对未来的新一代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