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子沟通心理辅导记录模板
使用说明: 本记录旨在帮助心理咨询师、社工或家庭教育指导师系统性地追踪、分析和评估每一次亲子沟通辅导的进程,它强调结构化、目标导向、过程记录和反思总结,确保辅导的专业性和有效性。

第一部分:基本信息
| 项目 | |
|---|---|
| 辅导编号 | (PC-2025-001) | 
| 辅导日期 | 年 月 日 时 分 | 
| 辅导地点 | (咨询室、线上会议) | 
| 辅导形式 | (个体咨询、家庭咨询、父母小组、亲子团体) | 
| 主咨询师 | |
| 记录人 | |
| 参与人员 | 孩子: 姓名: 年龄: 性别: 年级: 家长(父亲/母亲/其他): 姓名: 与孩子关系: 年龄: 职业:  | 
第二部分:辅导前准备
| 项目 | 内容记录 | 
|---|---|
| 来访者主诉 | (由家长或孩子主动提出的困扰,用原话记录) 家长: “我孩子一回家就关上房门,问他什么都不说,感觉沟通不了。” 孩子: “我妈总是唠叨我,什么都想管,烦死了!”  | 
| 辅导师观察/初步评估 | (初次见面时,对家庭成员的情绪、行为、互动模式的初步印象) 母亲情绪焦虑,语速较快;孩子低头玩手机,回应简短,肢体语言防御,家庭互动中,母亲主导性强,孩子处于被动地位。  | 
| 本次辅导目标 | (本次会谈希望达成的具体、可衡量的目标,SMART原则) 目标1: 协助母亲理解孩子“沉默”背后的潜在需求(如需要空间、渴望自主)。 目标2: 引导孩子尝试用非攻击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(如“我希望...”)。 目标3: 共同探索并实践一个“积极开场”的沟通技巧。  | 
| 辅导方案/主要议题 | (为达成目标,本次会谈将围绕哪些核心议题展开) 建立关系与共情: 倾听双方的核心诉求,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。 探索沟通模式: 回顾一次典型的冲突事件,分析沟通中的“卡点”。 认知重构: 挑战双方的非理性信念(如“孩子不说话就是叛逆”、“父母唠叨就是不爱”)。 技巧学习与演练: 介绍“我-信息”表达法,并进行角色扮演。  | 
第三部分:辅导过程记录
| 时间节点 | 主要环节 | 咨询师干预/引导 | 来访者反应/关键对话 | 咨询师分析与思考 | 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0-10分钟 | 关系建立与问题澄清 | “欢迎今天来到这里,我们今天可以先聊聊,最近最让您/孩子感到困扰的一件事是什么?” | 母亲: “就是学习,他一点都不自觉,我怎么说都没用。” 孩子: (小声) “她只会说学习,别的什么都不关心。”  | 
母亲的焦点在“孩子的行为”(不自觉),孩子的焦点在“母亲的感受”(只关心学习),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缺乏换位思考。 | 
| 10-25分钟 | 探索沟通模式 | “听起来上次因为这件事,你们聊得不太愉快,能试着回忆一下当时具体是怎么说的吗?我们把它像演电影一样还原一下。” | 母亲: “我说‘你作业写完了吗?’他说‘没呢。’我就说‘怎么又拖?’他就‘哦’一声,然后就不说话了。” 孩子: “我知道她会说我,所以我干脆不回答。”  | 
分析: 典型的“指责-逃避”模式,母亲的提问(“怎么又拖?”)带有预设的负面评价,触发了孩子的防御机制(逃避/沉默),沟通在第一个回合就中断了。 | 
| 25-40分钟 | 认知重构与情绪疏导 | “妈妈,当孩子这样回应您时,您心里是什么感觉?除了生气,还有别的吗?” “孩子,当妈妈这样问您时,您心里是什么感觉?是觉得委屈、压力,还是别的?”  | 
母亲: (眼眶微红) “我担心他,怕他跟不上,我是为他好,他怎么就不明白?” 孩子: “我觉得她不相信我,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,很烦,很压抑。”  | 
分析: 母亲的“唠叨”背后是“爱”与“焦虑”的混合体,但孩子接收到的只有“指责”和“不信任”,这是典型的“爱的错位”,需要让双方看到对方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和真实情绪。 | 
| 40-55分钟 | 技巧引入与演练 | “我们刚才都看到了,指责和沉默都解决不了问题,我们来学一个新方法,叫‘我-信息’,它包含三个部分:我看到/听到的事实 + 我的感受 + 我的具体期望。 我们来试一试。” 示范: “妈妈,我看到你昨晚8点了还在写作业(事实),我有点担心你的身体(感受),我希望我们能一起规划一下,保证10点前能休息(期望)。”  | 
母亲练习: “孩子,我看到你放学回家就玩手机(事实),我有点担心你的眼睛和学业(感受),我希望我们能在完成作业后再玩半小时,可以吗?(期望)” 孩子反应: (愣了一下,语气缓和) “...嗯,可以试试。”  | 
分析: “我-信息”将“你-信息”的指责(“你怎么又玩手机”)转化为表达自身感受和需求的方式,大大降低了对方的防御心理,母亲的练习效果显著,孩子的积极回应是本次辅导的重大突破。 | 
| 55-60分钟 | 总结与家庭作业 | “今天我们非常有收获,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也学到了一个新工具,为了巩固效果,我们有一个小小的‘家庭作业’。” 作业: 母亲: 未来三天,每天至少用一次“我-信息”与孩子沟通,并记录孩子的反应。 孩子: 当感觉妈妈又在“唠叨”时,尝试深呼吸,然后用“我-信息”的句式回应一次,哪怕只说前半句(“我感觉...”)。  | 
双方都表示愿意尝试。 | 本次辅导的核心目标已基本达成,重点在于后续的练习和反馈,将“知道”转化为“做到”。 | 
第四部分:辅导结束与评估
| 项目 | 内容记录 | 
|---|---|
| 本次辅导小结 | 本次辅导成功帮助家庭成员看到了沟通模式中的恶性循环,并初步学习了“我-信息”这一有效工具,母亲的焦虑情绪得到部分疏导,孩子的防御心理有所降低,家庭氛围在会谈结束时明显缓和。 | 
| 来访者反馈 | 母亲: “原来我那样说会让他那么难受,我以后注意一下。” 孩子: “感觉...这样说话比以前好接受一点。”  | 
| 咨询师自我评估 | 本次辅导节奏把握较好,共情及时,技巧引入时机恰当,家庭作业设计具体可行,能有效推动实践,下次辅导需重点跟进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,并处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。 | 
| 后续计划 |  下次辅导时间: 预约于 年 月 日。 主要议题: 回顾“家庭作业”完成情况,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,深化“积极倾听”技巧的学习。  | 
第五部分:长期跟踪与反思(可选,用于多次辅导)
| 辅导次数 | 主要进展 | 遇到的挑战 | 调整方案 | 
|---|---|---|---|
| 第2次 | 母亲成功使用“我-信息”三次,孩子有一次积极回应。 | 母亲在压力大时,仍会不自觉地回到旧模式。 | 引入“情绪暂停键”技巧,教母亲在情绪激动时如何自我安抚。 | 
| 第3次 | 家庭整体沟通频率增加,冲突强度下降,孩子开始主动分享学校趣事。 | 孩子在学业遇到困难时,仍不愿向父母求助。 | 探讨“如何提供支持而非解决方案”的沟通策略,强化孩子的求助意愿。 | 
| ... | ... | ... | 
这份模板的价值在于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