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高校辅导员如何用时政教育引领学生思想?

下面我将从重要性、具体内容、工作方法、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五个方面,系统地阐述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时政工作。

高校辅导员如何用时政教育引领学生思想?-图1


高校辅导员开展时政工作的重要性

  1.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:高校的根本任务是“立德树人”,通过时政教育,辅导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(政治意识、大局意识、核心意识、看齐意识)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(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),做到“两个维护”(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地位,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)。

  2.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途径:时政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桥梁,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(如马克思主义理论)与鲜活的国内外现实相结合,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,洞察社会发展趋势,从而提升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,明辨是非,站稳立场。

  3.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有效手段:通过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(如脱贫攻坚、科技创新)和面临的挑战(如“卡脖子”技术、国际竞争),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、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,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,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。

  4. 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: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,辅导员及时、准确地开展时政解读,可以有效对冲网络谣言、错误思潮的侵蚀,澄清模糊认识,疏导学生情绪,营造积极健康、风清气正的校园舆论环境。


辅导员时政工作的核心内容

辅导员时政工作内容广泛,应聚焦于与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:

  1. 党的理论创新与最新精神

    • :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科技、人才、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。
    • 重点跟进:及时学习领会党中央最新召开的重要会议(如两会、中央全会)精神,以及发布的重大决策部署。
  2.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成就

    • :宣传解读“中国式现代化”、“高质量发展”、“新发展格局”、“共同富裕”、“乡村振兴”、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等国家重大战略。
    • 成就展示:结合“十四五”规划、重大工程(如港珠澳大桥、航天工程)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等,用事实和数据讲好中国发展故事,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。
  3. 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

    • :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,如《民法典》、《国家安全法》、《网络安全法》等。
    • 政策宣讲:解读国家关于就业、创业、征兵、助学、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最新政策,确保学生信息通畅,用好政策红利。
  4. 社会热点与舆论引导

    • :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、社会热点问题(如公共卫生事件、重大体育赛事、文化现象等)。
    • 舆论引导: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和理性分析,引导学生全面、客观、辩证地看待问题,避免盲从和极端化情绪。
  5. 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教育

    • :分析当前国际格局演变、大国关系、地缘政治冲突等。
    • 安全教育: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,开展政治安全、经济安全、文化安全、网络安全等教育,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。

辅导员开展时政工作的有效方法

辅导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,让时政教育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,真正入脑入心。

  1. “第一课堂”与“第二课堂”相结合

    • 第一课堂:在主题班会、党团日、年级大会等场合,开展专题讲座、形势政策报告会。
    • 第二课堂:组织辩论赛、知识竞赛、主题征文、微视频创作、社会实践(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、走访高新企业)等,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理解。
  2.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

    • 线下:利用宣传栏、海报、座谈会等传统阵地,营造浓厚氛围。
    • 线上:善用“两微一端”(微信、微博、易班/学习通等)新媒体平台,通过制作图文、短视频、H5、直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,将时政内容“翻译”成青年语言,实现精准推送和互动交流。
  3. 理论灌输与情感共鸣相促进

    • 理论灌输:确保理论讲解的准确性、系统性。
    • 情感共鸣:多用故事化、叙事化的方式,邀请优秀校友、行业楷模、大国工匠进校园,分享他们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个人经历,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。
  4.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

    • 教师主导:辅导员要当好“引路人”,把握好时政教育的方向和基调。
    • 学生主体:成立学生理论学习社团(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),鼓励学生自己备课、自己宣讲、自己创作,从“要我学”变为“我要学”。
  5. 普遍性与个性化相兼顾

    • 普遍性: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教育。
    • 个性化:针对不同年级、不同专业、不同思想状况的学生,开展分层分类指导,对毕业生重点解读就业政策,对理工科学生重点宣讲科技强国战略。

面临的挑战

  1. 信息过载与辨别困难:学生身处信息爆炸时代,碎片化、多元化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,增加了辨别真伪、抵御错误思潮的难度。
  2. 学生兴趣与“说教”模式的矛盾:传统的“你讲我听”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,产生抵触情绪,教育效果大打折扣。
  3. 辅导员自身能力要求高:辅导员不仅要懂理论,还要懂网络、懂青年、懂艺术,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,提升媒介素养和沟通技巧。
  4. 部分学生“政治冷漠”:一些学生认为时政与己无关,表现出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的态度,参与度不高。

应对策略与建议

  1. 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:辅导员要带头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,关注时事,定期参加培训,努力成为时政教育的“行家里手”。
  2. 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:多用“网言网语”,善用“梗”和“段子”,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故事,让时政教育既有“党味”又有“青春味”。
  3.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:加强与学生工作部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团委等部门的联动,邀请专业课教师、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,形成育人合力。
  4. 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:通过问卷调查、个别谈心、网络舆情分析等方式,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,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,做到“精准滴灌”。

总结来说,高校辅导员的时政工作是一项系统性、艺术性很强的工作,它要求辅导员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功底,又要有灵活的工作方法和贴近青年的亲和力,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将时政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,引导他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