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论点与分论点
在运用素材前,先明确你的核心论点和分论点,能让素材的运用更有针对性。

- 核心论点: 责任是个人成长的基石,是社会发展的动力,是文明传承的纽带。
- 分论点(可选择):
- 对己之责: 责任是自律与担当,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经之路。
- 对家之责: 责任是爱与守护,是家庭幸福的温暖港湾。
- 对国之责: 责任是忠诚与奉献,是国家繁荣的坚实保障。
- 对人类之责: 责任是同理心与远见,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。
议论文责任素材库
(一) 古代名人名言与典故
这类素材适合用在文章开头、结尾或作为道理论据,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。
-
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 —— 顾炎武
- 解读: 这是最负盛名的责任宣言,将国家兴衰的责任赋予每一个普通百姓,适用于论证“对国之责”或“集体责任感”。
- 使用场景: 开篇点题,引出“人人有责”的中心思想。
-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 —— 范仲淹
- 解读: 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崇高责任感,超越了个人私利,将责任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“大我”与“小我”的关系,或阐述责任中的奉献精神。
-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 —— 诸葛亮
- 解读: 形容一个人为了事业或理想,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,是忠诚与担当的极致体现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“对事业的忠诚”或“坚守岗位的责任感”。
-
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 —— 林则徐
- 解读: 如果对国家有利,我可以为此付出生命,怎会因为自己会遭遇灾祸而逃避呢?体现了为国为民、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责任,或面对诱惑与困难时的抉择。
-
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” —— 《大学》
- 解读: 这是一套递进式的责任体系,从管理好自己(对己之责),到经营好家庭(对家之责),再到治理国家(对国之责),最终实现天下太平(对人类之责)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责任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,强调个人责任的起点作用。
(二) 近现代英雄与楷模
这类素材人物事迹具体,感染力强,适合作为事实论据,支撑分论点。
-
“两弹一星”元勋们
- 事迹: 邓稼先、钱学森、钱三强等科学家,在建国初期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,毅然回国,在茫茫戈壁隐姓埋名,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奉献一生。
- 论点: 对国之责、奉献精神。
- 金句/角度: 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。” 他们用青春和智慧诠释了何为“科学报国”的沉甸甸的责任。
-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
- 事迹: 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,以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”为己任,90岁高龄仍坚持在田间地头工作,他的“禾下乘凉梦”和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是责任与担当的最好诠释。
- 论点: 对人类之责、科学家的社会责任。
- 金句/角度: “我毕生的追求,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。” 他的责任超越了国界,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。
-
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
- 事迹: 北大毕业后,扎根敦煌五十七载,被称为“敦煌的女儿”,她用一生的坚守,保护了莫高窟的壁画,并推动其数字化,让千年瑰宝永续流传。
- 论点: 对文化传承之责、坚守与热爱。
- 金句/角度: “躺平是容易的,但躺平了,谁来守护敦煌?” 她的选择,是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份“冷板凳”工作的无限责任。
-
“抗疫英雄”群体
- 事迹: 无论是84岁高龄奔赴一线的钟南山院士,还是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印迹的医护人员,亦或是无数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,他们在疫情面前,挺身而出,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。
- 论点: 对社会责任、危难时刻的担当。
- 金句/角度: “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。” 这是对“责任”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注解。
(三) 外国名人名言与事迹
拓展视野,增加论证的广度。
-
维克多·弗兰克尔 (Viktor E. Frankl)
- 名言: “在刺激与反应之间,存在一个空间,在那个空间里,我们有力量选择我们的反应,我们的反应中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。”
- 解读: 即使在最极端的苦难(如纳粹集中营)中,人依然保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和责任,强调了责任是一种内在的、不可剥夺的力量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责任的主动性,以及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能通过负责任的选择来定义自我。
-
马丁·路德·金 (Martin Luther King Jr.)
- 名言: “任何地方的不公正,都是对所有地方公正的威胁。” (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.)
- 解读: 体现了博大的社会责任感,他认为,追求公正不仅是为自己,更是为整个社会和人类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社会责任的普遍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。
-
曼德拉
- 事迹: 为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而奋斗,被囚禁27年出狱后,没有选择报复,而是以宽恕与和解的精神,推动南非的和平转型。
- 论点: 对历史、对和平的责任,宽恕也是一种更高级的责任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责任的复杂性,以及超越个人恩怨、着眼长远未来的大格局。
(四)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形象
这类素材生动形象,易于引发读者共鸣。
-
《悲惨世界》中的冉·阿让
- 形象: 一生都在履行对他人、对社会的责任,从偷窃一块面包入狱,到成为市长后救助芳汀,再到抚养她的女儿珂赛特,他的一生是赎罪与奉献的一生,最终在爱的光辉中完成了对“人”的责任。
- 论点: 人性的救赎、爱的责任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责任如何能重塑人格,带来内心的安宁与高尚。
-
《蜘蛛侠》中的经典台词:
- 台词: “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” (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.)
- 解读: 这句话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对责任最经典的概括,它强调了责任与能力、地位成正比。
- 使用场景: 适用于任何关于“强者应承担更多责任”的论点,如名人、企业、国家等。
-
《流浪地球》中的“饱和式救援”
- 情节: 面对全球性的灾难,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,影片中,全人类团结一致,不计成本、不计代价地执行“饱和式救援”,共同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。
- 论点: 人类命运共同体、集体责任感。
- 使用场景: 论证在面对全球性挑战(如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)时,人类共同责任的重要性。
素材运用技巧
- 剪裁与提炼: 不要大段复述事迹,而是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核心事件,并迅速点出它所证明的“责任”内涵,写袁隆平,不必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