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体辅导案例:大学生“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”成长团体
第一部分:团体背景与设计
团体名称: “心晴驿站”——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成长团体

团体目标:
- 总目标: 帮助成员提升情绪觉察与管理能力,学习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,增强心理韧性,促进个人成长与人际和谐。
 - 具体目标:
- 成员能够识别和命名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情绪。
 - 成员学习并练习至少2-3种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(如正念、认知重构等)。
 - 成员能够识别个人压力源,并建立个性化的压力应对工具箱。
 - 在安全、支持的氛围中,通过分享和反馈,改善人际沟通模式。
 - 建立同伴支持网络,减少孤独感。
 
 
团体性质: 封闭式、结构式、成长性团体,团体一旦成立,不再接纳新成员,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流程。
招募对象与筛选:
- 招募对象: 在校大学生,感到近期有较大的学业、人际或未来规划压力,希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,并愿意在团体中开放分享。
 - 招募方式: 校园心理中心海报、微信公众号推文、辅导员推荐。
 - 筛选方式: 一对一入组访谈,由带领者(团体辅导员)进行15-20分钟的简短面谈,了解成员的期望、具体困扰、对团体的期待,并评估其是否适合团体,本次团体共招募了8名成员。
 
团体带领者: 1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/团体辅导员。
团体设置:
- 时间: 每周二晚 19:00 - 20:30,共8次。
 - 地点: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团体辅导室(舒适、安静、有坐垫,围成圆形)。
 - 规则: 保密(最重要)、准时、不评判、尊重、不缺席(特殊情况需提前告知)、将手机静音或关机。
 
第二部分:团体发展阶段与过程记录
第一阶段:初创期(第1-2次)
- 目标: 建立信任、安全感,明确团体规范,建立团体契约。
 - 过程记录:
- 第1次:破冰与契约建立
- 开场: 带领者自我介绍,欢迎成员的到来,并说明团体的目标和保密原则的重要性。
 - 暖身活动:“滚雪球”自我介绍。 每位成员说出自己的名字、一个专业相关的词,以及一个最近感到有压力的小事,这迅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,并点明了“压力”的共同主题。
 - 主题活动:“我的期待与担忧”。 成员轮流分享参加团体的期待和担忧,带领者将这些写在白板上,并引导大家讨论如何共同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。
 - 团体契约: 基于大家的讨论,共同制定团体规则,并由每位成员签字确认,增强承诺感。
 - 结束: 布置“情绪日记”的“家庭作业”,请成员在一周内记录下每天情绪的波动和引发事件。
 
 - 第2次:深化关系,聚焦情绪
- 回顾与分享: 成员分享“情绪日记”的发现,有人发现自己对考试焦虑,有人对人际敏感,带领者引导大家看到情绪的普遍性。
 - 主题活动:“情绪脸谱”。 使用各种情绪卡片(喜、怒、哀、惧、惊、厌等),成员挑选最能代表自己近期状态的卡片,并分享背后的故事,这帮助成员开始“命名”自己的情绪,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。
 
 
 - 第1次:破冰与契约建立
 
第二阶段:过渡与工作期(第3-6次)
- 目标: 深入探索问题,学习新技能,尝试在团体中互动和改变。
 - 过程记录:
- 第3次:探索压力源
- 主题活动:“压力气球”。 每位成员在一张纸上画一个气球,将各种压力源(学业、家庭、社交等)作为“气”吹进气球里,并标注,小组内分享自己的“压力气球”,并讨论哪些压力是可控的,哪些是不可控的,带领者引入“课题分离”的概念。
 
 - 第4次:认知重构
- 回顾: 上次活动后,有成员反馈“知道压力不可控,但还是会焦虑”,带领者顺势引入“想法决定情绪”的概念。
 - 主题活动:“想法法庭”。 成员分享一个引发强烈负面情绪的自动化思维(如“我这次演讲搞砸了,我就是个失败者”),团体扮演“法庭”,分为“检察官”(找出想法的不合理之处)、“辩护律师”(为想法找证据)、“法官”(综合双方意见,做出更客观的判断),通过角色扮演,成员学习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,建立更灵活、现实的思维方式。
 
 - 第5次:情绪调节工具箱
- 主题活动:“我的工具箱”。 带领者介绍多种情绪调节技巧:正念呼吸、肌肉渐进式放松、艺术表达(绘画/涂色)、运动等,成员现场体验正念呼吸,并讨论哪些技巧可能适合自己的情况,动手制作一个“情绪调节工具箱”卡片,写下最适合自己的3个方法。
 
 - 第6次:人际沟通与边界
- 主题活动:“我信息”表达练习。 很多成员的困扰源于人际沟通,带领者教授“我信息”沟通法(“当...发生时,我感到...,因为...,我希望...”),成员分组进行角色扮演,练习如何用“我信息”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边界,而不是指责或压抑。
 
 
 - 第3次:探索压力源
 
第三阶段:结束期(第7-8次)
- 目标: 处理离别情绪,巩固学习成果,制定未来计划,画上圆满句号。
 - 过程记录:
- 第7次:回顾与成长
- 主题活动:“我的成长地图”。 成员在一张大纸上画出自己从第一次活动到现在的“成长路径”,标记下重要的领悟、学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战,轮流分享自己的地图,回顾一路走来的变化。
 - 讨论离别情绪: 带领者引导大家讨论对团体即将结束的感受,有不舍,有对未来的期待,这是处理分离焦虑的重要机会。
 
 - 第8次:告别与祝福
- 主题活动:“匿名祝福”。 每位成员收到一张小卡片,匿名写下对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欣赏、祝福或一句鼓励的话,然后随机分发给每个人。
 - “未来信”仪式: 每位成员写一封信给三个月后的自己,信中包含在团体中的收获、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提醒,信件由带领者统一保管,三个月后寄给成员。
 - 正式结束: 带领者总结整个团体的历程,肯定每个人的努力和成长,强调团体虽结束,但支持仍在,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,用一句共同的话(如“带着爱,继续前行”)结束最后一次活动。
 
 
 - 第7次:回顾与成长
 
第三部分:案例分析与反思
团体的成效:
- 个人层面: 成员普遍反映,通过团体,他们能更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,不再被情绪“牵着走”,学习了具体的应对方法后,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感明显降低,有成员反馈,在宿舍冲突中尝试使用了“我信息”表达,效果很好。
 - 人际层面: 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“社会实验室”,成员在模拟互动中练习新技能,并将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,同伴间的支持与理解极大地缓解了孤独感。
 - 团体动力: 团体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试探的初创期,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坦诚交流、互相支持的凝聚性团体,后期成员之间能自如地给予和接受反馈,这是团体成熟的标志。
 
带领者的关键作用:
- 安全环境的营造者: 始终强调保密,对每位成员的分享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尊重。
 - 过程的引导者: 而非说教者,通过提问、澄清、总结和鼓励,促进成员的自主探索和领悟。
 - 团体动力的观察者: 及时处理团体中的冲突、沉默、依赖等动力问题,确保团体健康发展。
 - 示范者: 带领者自身的真诚、稳定和开放,为成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
 
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应对:
- 挑战1:沉默。 在初期,成员可能因为不熟悉而沉默,带领者可以通过“轮流发言”、“写纸条分享”等低压力方式启动,并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