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辅导员逆现象为何频发?学生诉求如何回应?

“辅导员逆”可能指什么?

这个“逆”字,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,甚至可能是多种情况的结合:

辅导员逆现象为何频发?学生诉求如何回应?-图1

角色定位的“逆”:理想与现实的差距

  • 理想中的辅导员:像知心大哥哥/大姐姐,能解决你所有学业、生活、情感上的难题,时刻关心你,为你着想。
  • 现实中的辅导员:他们首先是学校的管理者,需要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,
    • 上传下达:传达学校、学院的各种通知(评奖评优、安全检查、活动报名等)。
    • 事务管理:管理学生档案、处理请假、评定助学金、督促毕业等。
    • 危机处理:处理学生矛盾、心理问题、突发事件等。
  • “逆”感来源:当你带着“问题解决者”的期待去找辅导员,却得到一个“流程执行者”的回应时,就会产生一种“他怎么不帮我,反而给我添堵”的逆反心理。

工作方式的“逆”:管束与自由的矛盾

  • 辅导员的职责:维护学生群体的稳定和安全,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,这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往往是“管理”和“约束”。
  • 学生的需求:渴望自由、独立,希望有更多自主空间,讨厌被管束。
  • “逆”感来源
    • 频繁的查寝/点名:为了确保学生安全,但有时会让学生感到不被信任。
    • 各种表格和会议:为了完成统计工作,但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。
    • 对“不合群”学生的关注:出于关心,但可能让内向的学生感到压力。
    • 严格执行规定:比如对晚归、使用违规电器的处理,虽然按规定办事,但学生会觉得不近人情。

沟通不畅的“逆”:信息不对称与无效沟通

  • 辅导员视角:事情多、学生多,时间精力有限,可能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关怀,沟通时倾向于“抓大放小”,讲原则、讲规定。
  • 学生视角:希望被倾听、被理解,希望辅导员能“秒懂”自己的潜台词和真实困境,当感觉辅导员只是在“念稿子”、敷衍了事时,就会感到失望和抵触。
  • “逆”感来源:你想聊人生理想,他问你入党材料交了没;你吐槽课程太难,他提醒你下学期要重修,这种“鸡同鸭讲”的沟通,最容易产生“逆”的感觉。

个人特质的“逆”:气场不合

  • 有些辅导员可能性格比较严肃、古板,或者缺乏与年轻人沟通的技巧,他们可能是出于责任心,但方式方法让学生难以接受,从而产生天然的排斥感。

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“辅导员逆”?

理解了“逆”的来源,我们就可以尝试用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:

调整心态,理解其“双重角色”

  • 认识到辅导员首先是学校的员工,其次才是学生的引路人,他们的工作既有服务性,也有管理性,当你用“管理者”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某些“不近人情”的行为时,可能会更容易接受。
  • 换位思考:他们要面对几百个学生,处理的是琐碎但重要的事务,压力也很大。

明确需求,精准沟通

  • 分清事务类型:如果是行政事务(请假、开证明、咨询政策),直接、清晰地说明来意,效率最高,如果是个人发展或情感困扰,可以尝试预约一个正式的、长一点的谈话时间,提前准备好问题。
  • 有效沟通技巧
    • 带着方案去:不要只提问题,可以尝试提出1-2个自己的解决方案,供辅导员参考。“老师,我想申请休学创业,这是我准备的一些材料,您看是否可行?”
    • 多渠道沟通:如果当面沟通不畅,可以尝试通过邮件、微信等方式,把问题条理清晰地写下来,方便辅导员思考和回复。
    • 理解“流程”:很多事不是辅导员个人能决定的,他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,理解这一点,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抱怨。

主动建立联系,变“被动管理”为“主动求助”

  • 不要只在出问题的时候才想起辅导员,平时可以多参加一些学院活动,和辅导员混个脸熟,让他对你有个基本的了解。
  • 当你主动向他请教一些关于职业规划、考研、竞赛等问题时,他会更愿意把你当作一个“有想法”的学生来对待,关系自然会更融洽。

寻找替代资源

  • 如果确实觉得和辅导员沟通困难,也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,学校的资源是多元的:
    • 学业问题:找任课老师、学业导师。
    • 心理问题: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,这是专业的、保密的渠道。
    • 生涯规划:找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
    • 社团活动:在学生组织和社团中,你可能能找到更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更“懂你”的学长学姐。

“辅导员逆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,它本质上是学生个体需求与学校集体管理之间矛盾的体现。

与其把辅导员看作一个需要“对抗”的权威,不如尝试将他理解为一个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,学会如何与不同风格的人打交道,本身就是大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一课,理解他的难处,清晰表达你的需求,你或许会发现,这位“逆风”的辅导员,其实也能成为你大学生涯中一个有力的“顺风”伙伴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