励学益研网

2025年行测备考冲刺,高频考点有哪些?

第一部分:行测考情总览

在开始备考前,首先要了解“敌人”长什么样,行测通常包含以下五个模块,但具体模块名称和题量可能因考试级别(国考、省考)和地区略有不同。

2025年行测备考冲刺,高频考点有哪些?-图1

模块 考察核心能力 常见题型 题量/时间 (国考参考) 特点与难点
常识判断 知识广度、时事敏感度 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历史、地理、科技、生活常识等 20题 / 10分钟 知识覆盖面极广,短期突击效果有限,重在平时积累。
言语理解与表达 阅读理解、逻辑分析、语言表达 逻辑填空、片段阅读、语句表达、篇章阅读 40题 / 35分钟 文字量大,需要快速抓住文段主旨和作者意图,易受主观影响。
数量关系 数学思维、计算能力、逻辑推理 数字推理(部分省考有)、数学运算(行程、工程、利润、排列组合等) 10-15题 / 15分钟 难度最大,耗时最长,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巧妙的解题技巧。
判断推理 逻辑思维、空间想象、图形分析 图形推理、定义判断、类比推理、逻辑判断 40题 / 35分钟 题型多变,规律性强,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大量练习快速提分的模块。
资料分析 数据查找、信息分析、快速计算 文字、表格、图形、综合型资料分析 20题 / 20分钟 性价比最高的模块,看似复杂,但考点和解题方法相对固定,是拿分重点。

核心特点: 全部为客观选择题,没有主观发挥空间,时间管理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。


第二部分:分模块备考策略

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,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备考策略。

常识判断

  • 备考理念: 广撒网,不深究;重积累,靠平时。
  • 备考方法:
    1. 关注时政: 每天花15-20分钟浏览主流新闻网站(如人民网、新华网),重点关注近一年的重要会议、政策文件、科技成就、国际大事等。
    2. 梳理框架: 对法律、政治、经济等常考领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,宪法的基本原则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、宏观经济指标等。
    3. 利用碎片时间: 使用App或小程序刷题,在通勤、排队等时间进行巩固。
    4. 不要钻牛角尖: 遇到冷僻知识点,了解即可,不必花费过多时间深究。

言语理解与表达

  • 备考理念: 抓主旨,重逻辑;多阅读,练语感。
  • 备考方法:
    1. 逻辑填空:
      • 分析语境: 判断文段的感情色彩(褒义/贬义)、语义轻重、搭配对象。
      • 辨析词语: 掌握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(如“必须”与“必需”),可以从词性、适用范围、侧重点等方面入手。
      • 固定搭配: 积累常见的动宾搭配、介宾搭配。
    2. 片段阅读:
      • 找关键词/句: 注意转折词(“、“)、因果词(“、“)、对策词(“应该”、“需要”)等,它们往往是文段的重点。
      • 概括主旨: 学会提炼文段的核心观点,排除掉那些过于具体、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的选项。
      • 忠于原文: 答案通常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,切忌过度推断和主观臆断。
    3. 提升语感: 多读《人民日报》评论员文章、半月谈等官方、规范的文字材料,培养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。

数量关系

  • 备考理念: 抓重点,懂取舍;学技巧,练速度。
  • 备考方法:
    1. 明确优先级: 行测考试不是数学竞赛,对于基础薄弱的考生,应优先掌握工程问题、行程问题、利润问题、排列组合、概率等常考且相对容易拿分的题型。
    2. 学习核心公式: 熟记并理解核心题型的公式,如行程问题(路程=速度×时间)、工程问题(工作总量=效率×时间)等。
    3. 掌握解题技巧:
      • 代入排除法: 对于选项为具体数字的题目,从选项入手,能极大节省时间。
      • 特值法: 将未知数设为方便计算的特定数值(如1、10、100)。
      • 比例法: 在工程、行程等问题中,利用比例关系快速求解。
    4. 学会放弃: 如果一道题看了1分钟还没有思路,果断标记并跳过,最后有时间再回来看。确保会做的题都做对,比死磕难题更重要。

判断推理

  • 备考理念: 找规律,练思维;分类别,巧记忆。
  • 备考方法:
    1. 图形推理:
      • 从“点、线、面、素、属性、位置、样式、功能”八大维度入手,系统学习所有可能出现的规律。
      • 多刷题,多总结: 见得多了,对规律的敏感度自然会提高。
    2. 定义判断:
      • 抓住定义中的“关键词”: 主体、客体、条件、原因、目的、方式、结果等。
      • 严格对照定义: 选项只要与定义中的任何一个要点不符,即可排除,不要用自己的常识去判断。
    3. 类比推理:
      • 分析词项间关系: 语义关系(近义、反义)、逻辑关系(全同、交叉、包含、种属)、语法关系(主谓、动宾、偏正)、物理属性等。
      • 注意词语顺序: A和B的关系,和B和A的关系可能不同。
    4. 逻辑判断:
      • 翻译推理: 掌握“....”、“只有...才...”等关联词的翻译规则,以及“肯前肯后、否后否前”等推理规则。
      • 真假话问题: 找到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,利用“一真其余必假,一假其余必真”的原则来解题。
      • 加强/削弱论证: 学会区分论点和论据,从“搭桥”、“拆桥”、“另有他因”、“否定论点”等角度思考。

资料分析

  • 备考理念: 速定位,巧估算;熟公式,保准确。
  • 备考方法:
    1. 熟记核心公式: 增长率、增长量、比重、平均数、倍数等是必考概念,必须烂熟于心。
    2. 掌握速算技巧:
      • 估算法: 第一大法,选项差距大时大胆估算。
      • 首数法: 计算复杂列式时,通过计算首位数字确定答案。
      • 错位加减法/有效数字法: 用于乘除法的快速估算。
    3. 练习数据定位: 先读问题,带着问题中的关键词(时间、主体、概念)去材料中快速定位数据,避免通读全文浪费时间。
    4. 保证正确率: 这是“送分题”,目标正确率应在90%以上。速度是建立在熟练基础上的,不要为了快而牺牲准确。

第三部分:备考整体规划与时间管理

备考三阶段

  1. 基础阶段(约1-2个月):

    • 目标: 系统学习理论知识,了解每个模块的考点和解题方法。
    • 行动: 购买一套主流的教材(如粉笔、华图等),配合视频课程,逐个模块学习,并完成课后练习。
  2. 强化阶段(约1-2个月):

    **目标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